载入中…
所在位置: 女性财富网 > 国学 > 道学 > 正文
对《老子》研究存在问题的若干思考
作者:谢金良    国学来源:中华道学资讯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8-29

    内容提要:《老子》研究仍有许多问题悬而未决,这也是中国古代经典研究普遍存在的共同问题。《老子》研究存在的问题是很典型的,不止流传的版本有问题,乃至历代学人对它的解读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重新提出问题并给予个性化的思考,是本文试图完成的任务。
    关键词:《老子》研究;存在问题;问题根源;个性思考
    作者简介:谢金良(1971--  ),男,福建安溪人,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易学研究所副教授。

《老子》一书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流传过程中《老子》得到人们高度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今天,面对两千多年的《老子》研究史,我们既不难从中获取丰富多样的研究成果,也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的不少问题。但是,究竟有哪些主要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和解决,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里,人们向来避而不谈或是谈得很少,以致问题越积越多,越杂越乱。问题的存在,无疑会影响人们对《老子》的真实认识、理解、运用、发扬。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宏观的角度对《老子》研究存在的问题作些探讨,并提出个人的看法。

一、版本问题
   
    《老子》版本歧异纷繁,真假未辨,是《老子》研究存在的首要问题。先秦经典的研究,大多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没有定本。《老子》的流传,也是如此。《老子》成型时,是否已著于竹帛,至今仍无法考证。但完全有理由推定的是,在先秦时期《老子》的流通文本并不多见,尽管它可能已是广泛流传开了。先秦时期的经典,大多是靠师徒口耳相传延续下来的。到了汉代,大部分都得以著于竹帛。但是,竹帛文献的保存并不长久;加之汉末战乱的影响,汉代著录的经典文本逐渐失去了原貌。兴起于汉代的注疏之学,尽管非常重视文本,但仍难免使文本开始失真。因为,注疏使古今的言论混于一编,使原著和注作合成一本,尤其是著名学者的注疏见解往往以时尚的权威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流传文本。校勘之学也一样,中国古代的学者往往在抢救传统文化的同时篡改了文化传统:校勘者往往凭借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所搜集的资料,在重新理解的基础上对经典的流传本进行优劣对比和校勘,以致文本失真;校勘是有功的,但校勘后仍难免失真却是过大于功。造成经典版本繁多和失真的另一个原因,是因古代印刷出版事业落后所引起的,在那些年代里研习者们大多只能靠传抄本来接触文本,由于流传面太广,以致不同学者拥有不同的版本,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有些传抄本被淘汰了,但总还是会有不少传承下来,所以流传面的宽窄也就自然而然与版本的多寡成正比。《老子》流传版本的纷繁各异,足以明证。
《老子》流传至今的版本多达几百种,辗转流传至今的最早文本当数河上公本和王弼本。这几百种版本之间可以说是大同小异,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差异。但小异却是大争大论的根源所在,围绕小异产生的学问著述至少占《老子》学说研究成果的一半以上。由此也正好说明版本的问题,是始终困扰着《老子》研究的。到了二十世纪末,出土文物又使《老子》版本问题带来了巨大的风波。先是湖南马王堆出土了帛书甲、乙本,后是湖北郭店出土的楚简中又有更古的版本发现。顿时,《老子》研究迎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老子》似乎开始以年轻的风貌向我们走来。于是,重新给《老子》定本、评价等研究工作得到迅速的开展,学界也陆续发表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但是,如何认定《老子》的真版本,也由此成为研究《老子》的一大难题。时至今日,在新的定本尚未得到公认之前,有关《老子》的研究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关于《老子》的版本问题,笔者认为有几个方面值得思考:一是如何厘定新的版本?如果综合以往的权威版本,再根据新发现的出土版本加以校勘的话,可能比较全面,但似乎仍然难以恢复其原始的文貌,也避免不了夹杂时尚权威学者的私意;如果仅仅根据新发现的出土版本来制定新本,也有很大的冒险性。因为我们毫无理据可以断定出土文本就比流行文本更接近《老子》的原貌,仅凭目前的考古研究成果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话说回来,如果我们所厘定的新本所传达的思想旨意与传统的流行本相差太大的话,恐怕也没有多大意义。二是如何看待旧的版本?笔者以为,从文化传承和文化影响的角度看,旧的版本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远远大于新的出土文本,因为它们是真正引导了人们对《老子》的认识、理解及其文化走向,所以研究它们应该更具有价值。当然,从揭开《老子》真面目的角度看,我们更应该从更古更好的文本出发去理解《老子》。三是如何妥善处理各种版本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庞杂的工程。我们必须竭尽全力搜集各种在世的版本,并加以认真细致的研究,力求通过比较分析的手段弄清各种版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然后根据得出的事实依据来品评各版本的优劣得失及其价值意义。从目前学界来看,这一点做得很不够。长此以往,版本问题势必给《老子》研究带来更大的麻烦,后学者也将更加无所适从。四是如何发现更多的史料来说明出土本与流行本相互差异的历史原因?从目前研究出土本的成果来看,有不少地方是在比较新旧本之间的差异和优劣,但对于引起差异的真实原因并没有弄清楚。倘若出土本是劣本的话,那么它对《老子》的版本更新问题是不能起太大作用的。如果是最接近原本的优本,那么我们除了必须尽早把它修复之外,还应该认真探讨《老子》文本由优转劣的原因、过程及其相关的许多问题。可以说,我们想确定《老子》的真实文本,还必须走一段相当长的路,而非一蹴而就的事。在新文本尚未确定之前,要想解读和品评《老子》无疑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当前的《老子》研究,如何合力解决版本问题应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解读问题

    这是一个如何才能更好地解读和诠释古代经典文本的问题,向来也是纠缠不清的。对文学经典作品的解读,笔者赞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但对于先秦哲学经典的解读,笔者认为这些经典所要表达的思想应该是不以解读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说只能有一种。即如《老子》所表达的思想,尽管书中五千言的叙述涉及了方方面面,但是可以发现,每一方面的叙述无一不是从老子最关注的“道”理出发的,无一不是在解释他所关心的“道”。老子的解释是一以贯之的,是高度一致的,虽然容易引起读者的不解、误解、歧解,但从“道”的真实意义上说是根本容不得任何失之毫厘的理解的。可以说,老子要传达的意思就在《老子》里。要想理解《老子》的思想,就离不开对《老子》文本的全面解读和深入理解。任何片面的理解和断章取义所诠释出来的《老子》学说,一定是割裂经典的做法。任何扩大或缩小《老子》视阈来研究和解读其思想的做法,也同样是错误的。
   对中国古代经典的解读与诠释,除了要考虑版本以外,标点、注解和品评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文化修养,如果不能深谙经典自身特殊的解释条例,解读中国经典时就很容易出差错。对于《老子》的解读,大抵也是如此。《老子•第七十章》有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这句话看上去似乎自相矛盾,其实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话中至少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两层意思:一是他的话语所关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在书中反复提到,反复申明,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也很容易实行的;一是人们都不能按照书中的指导来弄清文意,而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和思路来解读,以致没有人能理解和践行他的话语。缘于对《老子》这句话的感悟,笔者以为,解读《老子》就必须先立足文本弄清老子的思维时空和思考问题的对象及其思路,在找到他所要解决的问题时,再根据他所做的回答作思考性的解读。换句话说,我们要解读的不止是《老子》中的五千话语,更重要的是解读这些话语中试图解决的问题。只要我们能真正意识到老子所关注的问题,也就有了解读《老子》的权利,也就有可能取得思想上的共鸣。
缘于获得《老子》“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的启示,也缘于对解读问题的深入思考。于是,笔者重新研读了《老子》,并试图以自己所理解的解读方式来加以解读。笔者发现:《老子》书中真正面对和解答的问题,不单单是如何了解宇宙、修炼养生、爱民治国等,而是关于生命体如何才能在自然环境中获得永久的生命。所谓的生命体,涵盖面相当广泛,概指“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之时空范畴内的所有形象和抽象、玄虚和真实的生命载体。比如宇宙、社会、国家、民族、人类、动物、植物……等等,都是老子关注的对象。在老子独特的视阈里,呈现的是一系列违反自然规律的“自然现象”:所有生命体除了他们共同构成的整体(即道体)以外,都终将被另一个死命体所替代。在老子看来,道体之所以能无死,是因为他不自生故能长生;而各种生命体都因自生而自灭。为了解决这一面对的问题,老子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提供了解决的原理和方法:所有的生命体只要能效法道体,不耗散自身固有的生命能量,就可以跟道体一样获得永久的生命。如何才能固守能量呢?《老子》主要以与人所关联的生命体为例作反复的回答:如作为生命体的人,要想获得“长生久视”、“超天地以独存”,关键在于固守和调和与生俱来的元气;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处处“顺应自然”而不因丝毫的计较名利得失、争强好胜、违心纵欲等使精气耗散,而且还应该效法道体吐故纳新的原理来积蓄和炼养源于道体的生命气息。再如人之集合体国家,要想获得“长治久安”、“全民永存同乐”,关键在于固守和调和与国俱来的人气;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顺从“无为而治”的法则,“不扰民”,不使人民去干那些违背道德、伤天害理的事,而是让人民都能遵从和效法道体不耗内养的法则,安居乐业,体道积德,民安则国治,国治则天下平;天下平则全民一心养气修道而大化天下,天下大化则全民与道体合一,举国臣民万岁无疆。可见,《老子》中蕴涵着一个“如何效法道体来解决生命体不向反面转化”的思想体系。具体而言,是从对“道体”的感知和体认入手,以顺从“道体”原理为原则,建立一套有别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人生哲学思想体系的新体系:一、在个人修养方面,《老子》主张身心并重、性命双修,既注重体内精气神的修炼,又反对伤害身心的所有作为;二、在治国方面,《老子》主张以民为本、无为而治,既注重国内君臣民的平安,又反对扰乱民心的逆道行为;三、在平天下方面,《老子》提倡以不争得天下、以无为治天下;四、《老子》的特别之处,最重要地体现在出天下的理想和方略。所谓“出天下”,通俗地讲就是达到“全民皆仙”的理想境界,达到人人都能永久自由地生存和生活。五、《老子》为了调整好人们的心态和调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提倡人们运用否定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和处理一切事情。六、《老子》看到的不止是现实的阳性时空,关照更多的是隐潜的阴性时空,为人们思考问题提供了更为自由宽广的时空领域和思维方式。

结语

《老子》是值得研究的,《老子》研究存在的问题应该也是值得研究的。在此必须声明:笔者在文中对《老子》思想及解决存在问题所发表的看法,纯属个人思考的些许想法而已,难免粗疏鄙陋,敬请有识者给予指导批评。文中所归纳的问题,也许不全面不准确,也权当后学者向道教研究专家们讨教的主要问题吧。本文的目的,无意于解决存在的问题,而是寄希望于能以问题的提出,来触动学术界对《老子》研究存在问题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
2. 南怀谨:《老子他说》,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 严遵:《老子指归》,中华书局1994年版。
 

国学录入:oliver2003tt    责任编辑:admin 
  • 下一篇国学:
  • 相关文章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被本站转载文章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站地址:http://www.wwf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