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所在位置: 女性财富网 > 国学 > 道学 > 正文
从伦理角度看兵家之道
作者:傅小凡    国学来源:中华道学资讯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8-29

内容摘要:在先秦时期的兵法著作中,所谓“兵家之道”包括:战争正义性、战争规律、战役法则、战术技巧等内容。然而,从道德哲学的角度审视“兵家之道”,则主要是对战争的正义性或道义性问题的反思。春秋战国时期的《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兵法》、《尉缭子法》、《孙膑兵法》、《太公六韬》等六部著名的兵法著作,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论证,其思想成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兵家;道;战争;正义
作者简介:傅小凡,男,祖籍辽宁沈阳,1957年出生于甘肃兰州。1998,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1998至今在厦门大学哲学系工作。出版专著:《晚明自我观研究》、《东方微笑——麦积山石窟造像艺术的美学意义》、《社会转型与道德重建——先秦诸子对“道德何以可能问题”的思考》、《本体论建构与主体性转向——宋明道学新论》等,并在国内外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中国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的兵法著作中,所谓“兵家之道”有很多含义,其中包括:战争的正义性、战的争规律、战役的法则、战术的技巧等内容。从道德哲学的角度理解“兵家之道”,主要是战争的正义性或道义性问题。真正的军事问题上表现出大智慧的军事家,一定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家的安危存亡有着深沉忧虑的人,他们从内心深处是反对战争的,并且对战争所带来的灾难有着清醒的认识。孙武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1]所以他们一方面利用政治与外交手段尽最大可能避免战争,另一方面,认真研究和掌握战争规律,以求尽最大可能减少战争的损失。

一、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武云:“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2]。孙武为保证战争胜利所修之“道”,不是道家的自然规律,也不是儒家的社会理想,而是战争的正义性。孙武在其兵法开篇就说,战争是国家大事,关系到士兵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不慎重加以考察研究的。他说: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紧接着他对“道”做出自己的解释。他说: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民不畏危也。[3]
这“道”是战争过程中理想的政治状态。使民众与统治者意志完全一致,与之同生共死,不畏危难。那么,这个统一的意志,不可能是君主的意志强加于民众头上,而是君主代表了民众的利益,战争的胜败与民众的生存息息相关,毫无疑问,这样的战争一定是正义的。检验战争正义与否的关键在于,它是否代表绝大多数民众的意愿和根本利益。
孙武这位著名的军事家,对战争本身有深刻的反思,从他对战争问题的思考和论述的语境中,可以体味到他反对战争的态度。他认为,战争是一项耗国财与民力的灾难性的事件。根据他的估算,当时进行一场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的战争,就要“日费千金”,这些都是“百姓之费,公家之奉” [4],并且战争造成朝廷内外骚动不安,民众往来运送军需物资,而不能从事正常耕作的农户达70家,这样大的战争影响,即使是称霸中原的大国也是难以承受的。
军队远离本国作战,就必须远道运输,这必然会使百姓贫困不堪;若军队在近处作战,国内的商人会乘机抬高物价,使军队财政枯竭。为了解决战争费用朝廷自然加重百姓的赋役,就会使国内家家贫穷空虚。百姓的财力将耗去十分之七,国家财政也要减少十分之六。所以,孙子力主不得已而战,战则必速,战则必胜。正所谓:“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5]。
战争既然是害处如此之大的事情,所以应该尽可能地避免战争的爆发,为了这个目的,就必须进行多方面的努力。他说: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攻城之战之所以不得已,是因为它对交战双方而言,伤亡和损失都是最大的和最残酷的。基于这种思想,孙武提出他自己著名的作战法则: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6]
正是有了对战争本质的深刻思考,对战争的恶性有深切的反感,才会有对战争规律的精通,以战争的胜利,尽可能减少战争的危害。

二、行不合道,患必及之

解决将士在战争中的勇敢问题,战争的正义性问题是首当其冲的。吴起与孙武一样,对战争本身也做了一些反思,对战争的起因,战争的名义等问题做了自己的思考。因为认识到为正义而战,所以强调以德治国治军。而且,战争的正义性问题解决之后,也为军中的权威的建立提供了合理性依据。这些都是保证战争胜利,解决将士勇敢问题的重要环节。
吴起对战争本身进行的思考,首先从战争爆发的原因入手,他认为,其原因有五:一是争名,二是争利,三是复仇,四是内乱,五是饥馑。从吴起所列举的五个原因来看,虽然他认识到战争本身是不道德的。虽然战争本身不道德,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并不意味着交战各方都是不道德的,或者说战争存在着性质的不同。吴起认为战争性质也有五:“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所谓义兵,是为“禁暴救乱”;所谓强兵是“恃众以伐”;所谓刚兵是“因怒兴师”;所谓暴兵是“弃礼贪利”,所谓逆兵是“因乱人疲,举事动众”。对于上述五种不同性质的战争,各有特殊的应付方法。“义必以礼服,强必以谦服,刚必以辞服,暴必以诈服,逆必以权服。” [7]意思是说,对义兵要用礼义,对强兵要用谦让,对刚兵要用言辞,对暴兵要用谋略,对逆兵要用威势。义兵应该是正义之师,自己也讲礼义,那么就与义兵同处于一个战线。面对强兵,虽然正义在手,但是敌强我弱,只能暂时退让,以减少损失。面对刚兵,因其一时愤怒,晓之以理义,便可使其退兵。如果面对暴兵和逆兵等不义之师,我方则正义在手,当以军事的谋略和强大的力量战胜它。
关于“道义”问题,吴起还有更进一步的思考,他说:
夫道者,所以反本复始;义者,所以行事立功。……若行不合道,举不含义,而处大居费,患必及之。是以圣人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此四德者,修之则兴,废之则衰。 [8]
在吴起看来,“道”是事物的本源,可以使人恢复善良天性;“义”可以使人成就事业,建立功绩。如果行为不符合道的原则,举动不符合义的规范,而又执掌大权,身居显位,那么就一定会祸患临头。所以英明的君主总是用道来安抚天下,用义来处理事务,用礼来动员民众,用仁来抚慰百姓。发扬光大这四种美德,国家则兴盛;废弛抛弃这些美德,国家则衰亡。
当不得不动员民众参与战争的时候,这种仁爱精神就体现在如何保证战争的胜利,如何尽最大可能减少民众的伤亡上。要做到这一点,贤明的君主就必须首先体察民情,和谐内部关系,然后再从事征战。同时,不能过于信赖个人的智谋,必须祭告祖先以求保佑,占卜吉凶以求预知事态结局,并选择最佳时机。通过这些努力,使民众知道他们的君主是怎样地爱护他们的生命,怎样地为减少伤亡而周到备至,然后再率领民众共赴国难,“则士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矣。” [9]

三、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既然战争与道德之间存在着这种张力,那么解决战争的正义性问题就显得特别重要。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不准备战争就等于束手待毙。在强权政治的环境中,武力决定生存,况且,消灭敌人是最好的保存自己的方法,所以争霸称雄往往成为各诸侯国求生存谋发展的重要手段。这也是兵家思想应运而生,应时而繁荣的重要原因。既然战争不可避免,那么关键在于,在明确战争本身不道德的前提下,为不得已而参加的战争进行合理性辩护,也就是解决战争的正当性或正义性的问题。一旦确立了战争的正当性,道德与战争的关系便展开新的一面,亦即道德在战争中的作用又凸显出来,或者说在战争寻找到道德依据之后,为道德与战争重新获得统一建立了基础。一旦将道德与战争统一起来,将军的忠诚与士兵的勇敢就有了可能性。
关于战争的正义性问题,《司马法》认为,古时候人们以仁爱为根本,用合乎情理的方法治理国家,这是正常的途径。用正常的方法达不到目的,那么就可以采取特殊的手段。特殊的手段主要表现为战争,而不是表现为中和与仁爱。因此,如果杀掉坏人而使好人得到安宁,那么杀人是可以的。如果进攻别国是出于爱护该国民众的目的,那么攻打是可行的,“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10]虽然手段是恶,但只要目的是善,就可以为之。正所谓:“兴甲兵,以讨不义。” [11]那么这“不义”就是周天子的角度认为某诸侯“失命、乱常、背德、逆天之时而危有功之君”,面对这样的不义者,必须“通告于诸侯,彰明有罪”。由于战争是一种恶的手段,其结果有可能是灾难性的,所以每每兴兵即使找到充足理由,还需要寻求诸神灵的保佑,所以要“告于皇天上帝、日月星辰,祷于后土、四海神祗、山川本社,乃造于先王”。[12]
既然掌握了发动战争的合理性依据,为讨不义而兴的兵就必须接受较为严格的道德约束,否则会使已经发动的战争失去正义性。所以,在宣布战争开始的同时,又对自己的正义之师颁布了严格的军令,大意是说:大军进入所伐之国,不许亵渎神灵,不许举行围猎,不许破坏建筑,不许焚烧房屋,不许砍伐林木,不许擅取牲畜、粮食和器具,见到老幼者,要护送回家,不得伤害;遇到青壮者,只要他们不进行抵抗,就不应以敌人对待。对受伤的敌人,应给予医治,然后将他们释放。在惩治了罪犯后,贤王和诸侯还要帮助整顿那个国家,选用贤能,册立明君,调整恢复其各级官职,从而使该国重新正常生活。[13]有了这样的严格约束而且能够切实执行,那么这支为讨不义而兴的所谓“义兵”就完整地保证了战争的正义性。

四、勇在于制,德在于道

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尤其是从“道德何以可能”的角度重读《孙膑兵法》,发现它对战争中的道德作用的强调,较之于前代兵法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与前代兵法一样,孙膑对战争本身也有反思,也十分重视战争的正义性问题,并将这一问题置于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地位。他说:
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事备而后动,故城小而守固者,有委也;卒寡而兵强者,有义也。失守而无委,战而无义,天下无能以固且强者。[14]
战争不是所爱好的事,取得胜利也不一定就能够获得多少好处。那人们为什么还要进行战争呢?显然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即使如此,对战争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采取行动。城池虽小而防守坚固,是因为有充足的物资储备;士卒虽少而力很强,这是因为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凡是进行防守而没有充足物资储备,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的,这样的军队不可能有坚固的防守和强大的战斗力。
对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孙膑作了具体分析。他说:
恒胜有五:得主专制,胜;知道,胜;得众,胜;左右和,胜;量敌计险,胜。[15]
意思是说,有五种使军队能够常取得胜利的因素:一是将军得到君主的信任,并且拥有对军队的绝对的指挥权;二是战争具有正义性,而且了解战争的规律;三是得到广大民众和士兵的支持;四是将帅之间团结一致;五是将帅全面掌握和认真分析敌情,深入切实地熟悉和研究地形。孙膑在《八阵》中对“知道”做了补充说明。他说:
夫安万乘国,广万乘王,全万乘之民命者,惟知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此王者之将也。[16]
由此看来,所谓“道”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其中包括:懂得自然规律,了解民心民情,熟悉敌情,掌握排兵布阵的方法。具备这些条件才能成为王者的将军。虽然,他没有直接提及战争的正义性问题,但是战争的正义性问题是与民心联系在一起的。战争的正义性往往通过民心的向背反映出来,战争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众的支持。所以,强调“内得其民之心”,就足以表明孙膑意识到了战争的正义性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道德的力量是战争取胜的内在因素。所谓:“德行者,兵之厚积也。” [17]有了战争的正义性,士兵的勇敢就有了道义上的支持。所谓:“兵之胜在于选卒,其勇在于制,其巧在于势,其利在于信,其德在于道。” [18]意思是说,战争的胜利在于士兵的挑选,士兵的勇敢在于国家和军队的体制,军队的灵活机动,在于将军审时度势,军队的战斗力在于赏罚讲信用,而士兵的品德,在于战争的正义性与平常的道德教育。

五、兵不血刃而天下亲

《尉缭子》继承了孙武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提出“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的战争最高境界,表明《尉缭子》对战争正义性问题的深入思考。并提出“兵者凶器,争者逆德”的观点,明确意识到战争本身的非道德性,战争道德与人类美德之间的矛盾。
《尉缭子》继承传统兵家对战争的反思,充分揭示了战争本身的非道德性,和战争道德的反道德性。同时对手握重兵,令行禁止的将军表示不信任,对军队的危险性也提出了警示。他说:
夫将者,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故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将者,死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主于后,无敌于前。一人之兵,如狼如虎,如风如雨,如雷如霆,震震冥冥,天下皆惊。[19]
作为军事将领,手握重兵之后,上不受天的约束,下不受地的限制,前不受国君的制约,后不受敌人牵制,这样的将军对于国家来说是很危险的。军队是凶险的工具,战争是违背道德的行为,将帅是出生入死,也是能制别人于死地的官吏。所以,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军队。这种不受天地和任何人限制军队,只听将帅一个人的命令,打起仗来虎狼般凶猛,风雨般速疾,雷霆般暴烈,声威赫赫,变化无常,面对这样的军队,天下都会为之震惊。
《尉缭子》在对战争本身的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争者逆德”的命题,并且对战争的危害,将军对君主的威胁,士兵是社会不稳定因素等问题都做了深入的思考。但是,《尉缭子》并未因此得出休兵反战的结论,相反它却从统一天下,防范入侵的角度,论证军事的重要。这内在的矛盾,也正是它所谓“不得已而用之”的原因所在。
虽然,战争、军队和军事将帅有这些不道德和危险之处,但是君主为了自己追求的政治目的,不得已地还要利用它。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都在争霸中原,并且希望能够在为诸侯霸主的基础上,进而取代周天子而一统天下。为了这个目的,就必须使用军事手段,这就是君主明知军队危险而又不得已而用之的原因。国家是暴力工具,建立它需要暴力,摧毁它需要暴力,夺取它需要暴力,保卫它也需要法律力。天下纷争,暴力横行,止暴只能以暴,制约强权只能使用更大的强权。正如《尉缭子》所说:“人君有必胜之道,故能并兼广大,以一其制度,则威加天下。” [20] “一其制度”就是将代表各种利益集团的暴力工具统一起来,这个过程是必然要使用暴力的,所以这“一”的过程,是形成更大暴力的过程,是与“威加天下”相辅相成的。在威加天下的各种方法中,军事力量无疑是最重的一种。所以《尉缭子》说:
地所以养民也,城所以守地也,战所以守城也。故务耕者,民不饥;务守者,地不危;务战者,城不围;三者先王之本务也。本务者兵最急。[21]
土地是用来养活人民的,城池是用来保卫国土的,战争是用来防守城池的。所以注重农业生产,民众就不会饥饿;注重边防守备,国土就不会侵犯;注重战争准备,城池就不会被围困。这三件事是古代贤王立国的根本任务。而这三件根本任务中,以发展军事力量,用兵打仗为最紧要的任务。正所谓:“战国则以立威抗敌,相图而不能废兵也。”这是用必要性论证合理性,就是说在诸侯相互兼并的战国时期,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军队是绝不能废除的,既然战争是必要的,那么它就是合理性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战争便是正义的。必要的等于合理的,显然是强权政治的理论。然而,以必要性论证合理性无法消除战争的反道德性,所以《尉缭子》还说:“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争必有本,故王者伐暴乱,本仁义焉。” [22]
找到发动战争的理由,使战争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合理性和正义性还远远不够,为了保证战争的正义性,必须在战争过程中,遵循严格的战争道德。《尉缭子》说: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23]
军队不攻没有过错的国家,不杀害无辜的百姓。杀害人家的父兄,抢夺人家的财产,奴役人家的子女,这些都是强盗行为。进行战争是为了暴乱,制止不义的行为。军队所到之处,要使农民不离开土地,商人不离开店铺,官吏不离开官府。这是因为战争的目的明确,只惩罚暴君一个人,达到“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的最佳战争结局,充分保证了战争的正义性。这种观点与《司马法》基本一致,其不同之处在于,《尉缭子》不在托辞于古人,完全面对现实的战争过程,同时也不提一些近于迂腐而又违反战争规律的战场规范,使其观点更具现实性。

六、上战无战,大兵无创

军事是政治的最高形式,是流血的政治,战争的正义性是战争发动者或被迫参战者,所追求的政治目的决定的,所以为了保证战争的正义性,必须从治理天下的角度进行论证,或者说,如果没有对天下大治的政治理想,是很难保证战争的正义性的。所以《六韬》首先表达了它对理想社会的理解。《六韬》作者的社会理想基本上对先秦诸子观点的继承。从其理想中可以看出,他所推崇的理想社会有儒家内容,也包含着道家和墨家的成份。
《六韬》首先对它所理解的理想社会做了细致的描绘。它借姜尚之口为周文描绘了古代贤君治理国家的情况:帝尧统治天下的时候,不用金银珠玉作装饰品,不穿锦秀华丽的衣服,不观赏珍贵奇异的物品,不将玩好之器视为宝贝,不听淫佚的靡靡之音,不用白色土粉饰宫廷的墙垣,不雕饰宫中建筑,不修剪院中茅草。以鹿皮为裘,用粗布遮体。吃粗粮,喝野菜汤。不因征发劳役而耽误耕织。抑制欲望,清静无为。这显然是道家思想。官吏忠正守法就升迁爵位,廉洁爱民就增加俸禄,以法令制度禁止邪恶诈伪。这又表现出法家的倾向。民若孝敬长辈、慈爱晚辈就予以尊敬,若尽力耕作、发展蚕桑就给予鼓励,区别良莠,表彰善良。体现着儒家的理想。提出赡养天下的鳏寡孤独,救济遭受天灾人祸的家庭,从而使“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如君父母。” [24]明显表现出墨家“兼爱”思想。
理想的君主之所以会如此仁慈地治理天下,正是因为他们认识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能同天下之人共享天下利益的,就可以得到天下。而独占天下利益的,就会失掉天下。天有四时,地有财富,能与人共享,便是仁爱,“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就是有德之君。“德之所在,天下归之”。能够与民同忧、同乐、同好、同恶,便是有道义的君主,“义之所在,天下赴之。”人们无不厌恶死亡而乐于生存,喜欢恩德而追求利益,能使天下人免于死亡,并且能为天下人带来利益,就是有道的君主。“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25]这里提出的“仁”、“德”、“义”和“道”,是《六韬》作者所理解的理想社会与理想政治的标准。这是儒家理想社会的再现。
《六韬》中有明显的黄老之学的思想,在政治上主张清静无为。表现道家思想最突出的是《发启》中的一段话:“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意思是说,真正的智慧并不表现智慧的样子;真正的勇敢,也不显现为外表的勇敢。真正的利益也不表现为表面的利益。“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就是说,为天下人谋利益的人,天下人就会欢迎它;使天下人受祸害的人,天下人都会反对他。[26]不取天下,天下能够取得天下;不掠取民众,却能够得到民众支持。这是道家“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的具体运用。
根据这种思想进行政治治理,就要求顺应自然,所谓:“政之所施,莫知其化” [27],就像自然规律的运作,如同四时的变化,人感知到它的存在,但却自然而然,又不知其所使,不知其所以然。不知其所;时之所在,莫知其移。
民众的生存与自然界万物的运作与生存是一样的,没有统治的人为干预,也会自然而然地正常进行。所以,这种顺应自然的统治方式,是最佳的方式。正所谓:“天无为而成事,民无与而自富,此圣人之德也。” [28]
在对战争本身的反思时,集中表现出《六韬》所受的道家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儒家、墨家还是道家都是反对战争的。所谓:“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 [29]虽然这句话不是《六韬》独创观点,它引自圣人。前文中我们也在《尉缭子》中读到过。但这是《六韬》对战争的基本认识。这既可以理解为受道家思想影响,也可以理解为因为对战争持这种态度,便与道家思想有了更多的一致。
与前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上战伐谋”和“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的思想一致,也与道家“大智不智”相似,《六韬》提出“上战无与战”和“大兵无创”的命题。它认为,善于用兵的统率,不必动用军队;善于治病的医生,防患于未然。善于打胜仗的人,取胜于无形之中;所谓:“上战无与战”。[30]通过殊死搏斗而取胜,将军不是好将军,打了败仗再回来重新部署,不是有智慧的人;才能与技艺与普通人相同,是不能任国师的。
那么什么样的才够得上国师呢?就是那种能够通过不战而达到上战目的的人,也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将军。《六韬》发展了《孙子兵法》这种思想,将达到这种战争最高境界的战略概括为“文伐”。所谓“文伐”大致有十二种具体的方法:
一,利用敌人的爱好,满足他的欲望,使他滋长骄傲的情绪,做邪恶的事情,然后利用这一弱点除掉他;二,拉拢和分化敌国君主的近臣,使其有二心,敌国无忠臣其社稷必危;三,贿赂收买敌国君主周围的大臣,与他们建立深厚的交情,使他们身居国内而心向国外,其国必生祸害;四,助长敌国君主放纵的享乐行为,增强他的荒淫的欲望,用珠宝贿赂,用美女迷惑,谦卑地迎合,屈意地奉承,使其放肆纵容自己的邪恶行为,从而无力与我相争;五,敌国的忠臣来使,尊敬他却不给厚礼,并且托延不解决问题,使其君主怀疑其能力而置换有利于我方的使者;六,收买敌国朝廷内的大臣,离间敌国朝廷外的大臣;七,用大量的贿赂消除敌国的怀疑,收买其左右忠臣,暗中许诺好处,使敌国君臣不事生产,造成国库空虚;八,用重金贿赂敌国君主,利用其力量,与之共谋他国;九,以煊赫的名声尊奉敌国的君主,使其看不到自己的弱点,夸耀他的威势,使其妄自尊大;十,卑微地屈从敌国君主以取得信任,从而获得敌国的真实内情,满足他的要求,与之亲如兄弟,最终达到利用他的目的;十一,架空和蒙蔽敌国君主,方法是在其国内贿赂重臣,收买豪杰,招揽智士,结交勇士,国力充实却佯装匮乏;十二,扶植敌国的乱臣以迷惑其君,进献美女以淫乱其君,赠送犬马以疲劳其君,虚报时势以诱其君滋长骄傲。以上十二种方法具备,敌国不伐自灭。即使不灭亡也极其虚弱,一旦有机可乘,便会轻而易举地灭掉敌国。[31]这十二种文伐方法,今天看起来简直是阴谋大全,将兵者之诡道发展到极致。这些方法本身与战争一样,大多数是经不起道德反思的,或者说,为了避免战争这种恶的手段,所采用的依然是不道德的方法。然而,道德善恶的标准是相对的,为了本国的利益,任何方法都能够使用,目的的善决定了使用恶手段的合理性。
然而,通过文伐,可以达到战争与政治斗争的最高境界,就是所谓:“全胜不斗,大兵无创”。虽然文伐的方法充满了不道德的阴谋,但是从民无伤亡的角度考虑看,无论对敌国还是己国,都是最大的善。

注释:
[1]孙武:《孙子兵法•始计》,《诸子集成》第六卷,第33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
[2]《孙子兵法•军形》,《诸子集成》第六卷,第61页。
[3]《孙子兵法•始计》,《诸子集成》第六卷,第3页。
[4]《孙子兵法•用间》,《诸子集成》第六卷,第226页。
[5]《孙子兵法•作战》,《诸子集成》第六卷,第25页。
[6]《孙子兵法•谋攻》,《诸子集成》第六卷,第35页。
[7]吴起:《吴子•图国》,《诸子集成》第六卷(以下简称《集成》),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第2页,以下只注篇名和页码。
[8]《图国》,《集成》第1-2页。
[9]《图国》,《集成》第1页。
[10][11][12][13] 司马穰苴:《司马法•仁本》,《四库全书》版。
[14] 孙膑:《孙膑兵法•见威王》,《中国古代兵书集成》第一卷,团结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第74页,以下只篇名及本书页码。
[15]《篡卒》,同上书,第80页。
[16]《八阵》,同上书,第82页。
[17]《篡卒》,同上书,第82页。
[18]《篡卒》,同上书,第80页。
[19] 尉缭子:《尉缭子兵法•武议》,《四库全书》版,以下只注篇名。
[20]《兵教下》。
[21]《战威》。
[22]《兵令上》。
[23]《武议》。
[24] 姜尚:《六韬•盈虚》,《四库全书》版,以下只注篇名。
[25]《文师》。
[26] [32]《发启》。
[27] [28]《文启》。
[29]《兵道》。
[30]《军势》。
[31]《文伐》。
 

国学录入:oliver2003tt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被本站转载文章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站地址:http://www.wwf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