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所在位置: 女性财富网 > 国学 > 儒学 > 正文
《史记》的人物刻画成就
作者:未知    国学来源:中国文学史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8-31

      《史记》中的“纪”、“传”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散文,通过展示人物的 活动而再现多彩的历史画面。本纪、世家、列传中的人物来自不同阶层,上自帝 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应有尽有,所涉人物四千多个, 重要人物数百名。《史记》的人物传记之所以有如此广大的覆盖面,和司马迁进 步的历史观及开阔的视野密不可分。司马迁本人“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 报任安书》),希望借助于《史记》一书而扬名后世,实现立言不朽的人生追求。 出于这种心态,司马迁对那些在历史上虽有卓越表现、终因无人奖掖而难以扬名 的布衣平民怀有深切的同情,为他们鸣不平。他在《伯夷列传》中写道:“伯夷、 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闾巷之人,欲 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司马迁清楚地看到,一个人知 名度的高低,乃至他是否能够青史留名,固然和他本身的业绩有关,同时也和是 否有人宣扬提携密不可分。他在《游侠列传》中也有类似的论述。在司马迁看来, 战国四公子(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或凭借王者亲属的血缘优势, 或身居卿相之位,有的是二者兼备,他们显名诸侯,犹如顺风而呼,事半功倍。 “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 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司马迁对儒墨等学派由于 门户之见排斥这些出自平民的侠客而深感不公。司马迁在按照惯例为帝王将相立 传的同时,也把许多下层人物写入书中,其中包括刺客、游侠、商人、方士等, 使得《史记》所收的人物非常广泛,并且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但不同类型 的人物迥然有别,就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同是以好士闻名的贵 公子,信陵君和其他三公子在人格上高下之别,而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也各 有各的风貌。同为战国策士,苏秦主要是一位发奋者的形象,而张仪身上更多的 却是狡诈权谋。张良、陈平同是刘邦的重要谋士,但司马迁笔下的张良令人莫测 高深,带有几分神异;而陈平这位智囊却富有人情味,没有张良那种仙风道气。 《史记》同类人物形象之间尚有如此明显的区别,不同类型人物形象之间更是形 成巨大的反差,鲜明的对照,人物的个性在差异、区别中得到充分的显示。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能准确地把握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使许多 人物形象的个性非常突出。《万石张叔列传》突出石奋祖孙三代的谨小慎微,唯 命是从。《樊郦滕灌列传》写到夏侯婴时,主要叙述他对刘邦一家的精心呵护, 他和刘邦家庭的特殊关系,多次提到他的太仆之职。《李将军列传》在描写李广 时着意表现他高超的祖传射艺,他射匈奴射雕者、射白马将、射追击者、射猎、 射石、射敌方裨将,百发百中,矢能饮羽。《史记》中的人物形象之所以各具风 采,就在于司马迁充分地展示了他们的个性特征。
  司马迁在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时,能充分注意到他们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 社会经历等各方面的因素,给以恰如其分的表现,不但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而且对形成人物个性特征的原因也有或明或暗的显示,有时一开始就为人物性格 的发展作了铺垫。萧何是刀笔吏出身,故能谨守管钥,因势奉法。陈平年青时贫 而好学,所以始终有读书人的气质,见识高远,在皇帝面前对答如流;周勃最初 从事杂艺,没有什么学问,执政之后就显露出知识的不足,在文帝面前陷入窘境。 樊哙发迹前以屠狗为业,成为将军以后保留那种莽撞豪爽之气,他大塊吃肉,大 杯饮酒,对刘邦、项羽也敢于直言直语、大声大气。写窦婴是一副老年失势的窘 态,写田蚡则是少年得志的猖狂。总之,影响人物个性的许多重要因素,司马迁 都充分注意到了,因此,他使《史记》中的人物都按各自的方式说话行事,符合 自己的年龄、身份和教养。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的风貌,各有各的性格,同时,他们身上还表 现出许多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即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某 些共性。这是《史记》在刻画人物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史记》人物形象的共性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知恩图报,以德报 德。苏秦之于宗族、朋友,刘邦之于萧何,陈平之于魏无知,韩信之于漂母、亭 长,王陵之于张苍,都是受人之惠而报人之恩。苏秦佩六国相印后,“散千金以 赐宗族朋友。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及得富贵,以百金偿之。”(《苏 秦列传》)刘邦为泗水亭长时,前往咸阳行役,一般的小吏都赠钱三百,唯独萧 何送给刘邦五百钱。汉初封侯,刘邦为萧何益封二千户,用以报答先前多送二百 钱的恩惠。(《萧相国世家》)韩信为布衣时从人寄食,一位漂母曾接济他数十 日,韩信封楚王之后,“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淮阴侯列传》)魏无知 向刘邦引荐陈平,汉初剖符定封,陈平列举魏无知拔擢之功,魏无知得到刘邦赏 赐。(《陈丞相世家》)王陵对张苍有不杀之恩,“及苍贵,常父事王陵。陵死 后,苍为丞相,洗沐常先朝陵夫人,上食,然后敢归家。”(《张丞相列传》) 类似这样知恩图报的人物在《史记》中有一大批,他们百倍、千倍地报偿恩人, 以表示自己不忘本、不负人。二是以牙还牙,以怨报怨。这是和知恩图报、以德 报德相对应的一种行为,伍子胥之于楚平王,李广之于霸陵尉、主父偃之于昆弟 宾客,采取的都是这种做法。伍子胥父兄均被楚平王无辜杀害,伍子胥奔亡吴国, 借吴之力攻入楚都,“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伍子 胥列传》)李广免官时与俱,至军而斩之。”(《李将军列传》)主父偃为齐相, 到达齐地之后,向昆弟宾客散发五百金,从此和他们断绝关系,不许再入家门, 用以报复他在贫困时所遭到的冷遇。(《平津侯主父列传》)知恩图报和以怨报 怨是相互联系的两个侧面,往往在一个人的身上同时体现出来。苏秦对于借给自 己百钱的人以百金相偿,而对在危困时几次要离开自己的随从则一文不赏。(《 苏秦列传》)范雎奉行的人生哲学是“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因此, 对迫害过他的魏齐、须贾,或令其死,或令其辱,而对搭救过他的王稽、郑安平, 都请求秦王委以重任。(《范雎蔡泽列传》)三是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答知遇之 恩而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是知恩图报的升华,是它的极端形 式。司马迁在《刺客列传》和《报任安书》中两次提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 己者容”,他本人是赞成这一信条的。《刺客列传》中的专诸、豫让、聂政、荆 轲等人都是为知己者死;《孟尝君列传》中的得粟者,《魏公子列传》中的侯嬴, 《张耳陈余列传》中的贯高,也都是为知己者而死。《史记》人物形象还普遍存 在宝贵还乡的想法,这是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项羽在焚烧秦都咸阳后一心想 东归,说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项羽本纪》)项 羽的这番话很有代表性,道出了绝大多数人的心理。司马迁也写了许多人衣锦还 乡的场面,苏秦、刘邦、司马相如、主父偃等人的传记都有这方面的记载。苏秦 富贵还乡,笑视兄弟妻嫂前恭后踞的变化,抒发对世态炎凉的感慨。(《苏秦列 传》)刘邦当了天子之后回到故乡,慷慨悲壮高唱《大风歌》,坦露对故乡刻骨 铭心的思念之情。(《高祖本纪》)
  《史记》中的人物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普遍的共性,是共性与个性完美的 结合。《史记》中有许多人物所做的事情相近,但是怎样去做,却是各人有各人 的选择,各人有各人的方式。同是衣锦还乡,韩信显得雍容大度,不计私仇,主 父偃却心胸狭小,报复心极强。同是知恩图报,豫让、贯高先是忍辱负重,顽强 地活下去,关键时刻又死得极其壮烈;而侯赢、田光等义士,却是痛快地以自杀 相谢。人物的共性寓于鲜明的个性之中,二者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他笔下的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 格特征,有血有肉,生动丰满。项羽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在他身 上就可以发现多重人格。他喑噁叱咤,又言语呕呕。他爱人礼士,又妒贤嫉能。 他是残暴的,焚烧咸阳,坑杀俘虏;他又是仁爱的,鸿门宴有恻隐之心,不杀刘 邦,还时常虑念百姓疾苦。他有时与部下同甘共苦,分衣推食;有时又非常吝啬, 已经刻好的官印不肯发给功臣,放在手里反复把玩。至于和虞姬悲歌唱和的场面, 则兼有风云气和兒女情。这些相互对立的因素有机地集于项羽一身,使得人物形 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而且非常真实。对于李斯这个人物,司马迁反 复刻画他外似刚愎而内实游移的矛盾状态: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形势下,他想 知难而退,却又贪恋富贵,下不了决心;在赵高废立之际,开始像是要以身殉国, 经赵高劝之以利害,马上退缩妥协;对于秦二世的无道,本想犯颜直谏,一旦二 世责问,立刻苟合求容。李斯的双重人格表现得非常充分,一个内心分裂的可悲 形象跃然纸上。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一方面能把握他的基本特征,同时对其性 格的次要方面也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多侧面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司马迁全面把握和充分展示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有的是 在一篇传记中同时写出人物性格的几个侧面,有的则采用旁见侧出的方法,通过 多篇传记完成对某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旁见侧出法,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 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 示。《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带有神异色彩的发迹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 善任,对他的许多弱点则没有充分展示。而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却使人看到刘邦 形象的另外一些侧面。《项羽本纪》通过范增之口道出刘邦的贪财好色,《萧相 国世家》、《留侯列传》表现他猜忌功臣,《魏豹彭越列传》、《郦生陆贾列传》 揭露他慢而侮人,詈骂诸侯臣如奴仆。《樊郦滕灌列传》还披露了这样一件事实, 楚汉相争时,刘邦战败逃跑,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几次把亲生兒女推到车下, 后来的惠帝、鲁元公主有赖于夏侯婴的保护才幸免于难。司马迁对汉高祖刘邦之 所以采用旁见侧出的写法,显然是有所忌讳,不得不如此。信陵君是司马迁最欣 赏的一位人物,在《魏公子列传》中称公子者凡147次,写了他一系列礼贤下 士的事迹,塑造出了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紧接着,在《范雎蔡泽列传》中,有 一段和信陵君相关的故事:秦昭王为范雎报仇,追捕魏齐甚急。魏齐走投无路, 和赵相虞卿一道向信陵君求援。“信陵君闻之,畏奏,犹豫未肯见。”魏齐听到 这个消息自刭身亡,等到信陵君听从侯嬴的劝告决定接纳魏齐时,已经为时过晚。 司马迁对信陵君爱之过深,他没有把这个有损于信陵君光辉形象的事情写入本传, 而是采用旁见侧出法加以处理。《史记》人物形象具有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要把 相关传记联系起来加以观照才能全面地把握。 

国学录入:oliver2003tt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国学:
  • 相关文章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被本站转载文章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站地址:http://www.wwf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