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周易》包含了丰富的养生思想和生命智慧,是研究我国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的哲学、史学、民俗学以及养生学等的重要文献之一。本文从养生学角度着眼,深入探讨了《周易》养生哲学的三个重要理论基础,并且从日常生活饮食等相关内容入手,具体分析了《周易》养生学的几大特点及其包含的深层文化内含。
关键词:《周易》、敬天重人、变易养生观、和合养生观、饮馔养生哲学
作者简介:姜守诚,男,山东人,1975年生,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专业2002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道家与道教文化研究;蔡振村,男,台湾人,现为厦门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200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道教哲学。
《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煌煌巨著,不仅内容包罗繁富,影响亦深刻久远,充分体现了华夏民族的非凡智慧。《周易》一书可以分为《易经》和《易传》两大部分:《易经》又称为“本经”,成书于殷周时期;《易传》又称为《十翼》,是先人对《易经》予以解释和阐发的论文集,大约成书于战国时代。本文谈论的《周易》或《易》则沿袭了传统说法,是对《易经》、《易传》二者的合称。纵览《周易》一书,我们深刻体会到一种对生命存在的强烈关注及关怀精神。具体说来,这种生命关怀精神在经文中主要通过养生学及生存智慧等方式和内容予以充分展现。
一、“敬天重人”——《周易》养生哲学的逻辑起点
勿庸置疑,生命是人类最值得珍视的东西。它一方面是无限美好的,另一方面又是极为短暂和易逝的。《周易》认为,生命是自然界大化流行的逻辑结果。生命之意义是来自于上天的赋予,始终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依据。《坤•彖传》云:“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易传•系辞下传》亦云:“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就是说,“化生”万物是天地自然界的最根本品德。生命之诞生和延续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天地的无私胸怀和非凡创造力。概而言之,《周易》养生哲学的基本宗旨就是告诉人们如何去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和善待生命。相应地,习《易》之人亦可以通过对《易》学的认识和体察,学会并达到对生命整体的领悟和把握。
古代贤哲对生存、生命智慧的思考和探索,可以大致分为两大向度:其一、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通过不断地面向自然、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等的活动途径,达到对自我之物质力量的估算和整合,进而使人在与外部自然界的交往中获得主动权;其二、协调人与人的关系。通过面向人自身、探索人生、反思历史等的行为方式,达到对自身之精神力量的认识和把握,从而促使个体之人在与他人、社会的交往导向一种和谐关系。我们说,这两大向度都在《周易》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表达。《周易》作者将“面对自然”和“面向人自身”这两种不同的生存思考结合起来,并通过“敬天重人”的二重行为方式为人的生命及社会的存在寻找到了合理的形而上依据。不过,需要加以说明的是《易》所谓“天道”指的是客观自然界中的必然规律,“人道”则是指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等级秩序。“人道”的依据来源于“天道”、是“天道”的形而下意义之具体落实。正是基于此,《周易》告诫人们:人生活在群体中必然会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名分和礼仪。这些秩序关系有其存在的天性依据和人性道理,保全生命的关键在于遵守天道和人道,切不可逆“道”行事。
二、变易养生观
《系辞》云:“生生之谓易”。虽仅仅四字,但却是对《周易》养生哲学的精辟概括。这句话是说,应该从“生生”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易》学文化尤其是养生文化的精髓思想。因为,它诉说了这样一番景象:天地万物处于生生不息的自然韵律之中,通过相互之间的交通和感应而不断“化生”新的生命体。《周易》认为,每个生命体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存在,而是有着内在活力、能够依靠自身机能来实现产生、发展、演变和完善的生命历程。
《坤•文言》曰:“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这句话是要说明:天地通过不断地运转变化,使生物界欣欣向荣、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种创造和推动生命进程的非凡运动一旦停止,生物就会枯萎、凋谢、毁灭。故《乾•彖传》云:“云行雨施,品物流形。”《系辞上传》亦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变易(这里特指变化和发展)是客观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也是包括生命在内的事物之永恒规律。因此可以说,上至天空之星象下至地面之物形,都时刻显现着变易的不可抗拒性。
变易,同样也是个体生命的本质属性。每一个生命体都处于自然界的大化流行之中,在从产生到消亡的整个流变过程中始终会受到这一根本规律的支配。生命正是通过这一个流变过程而得到不断的提升、进化和演绎。《乾》卦辞曰:“元,亨,利,贞”。我们认为,这四个字其实代表了生命界中的新陈代谢运动的四个不同时期(或称阶段):“元”——生命的开始期;“亨”——生命的成长期;“利”——生命的成熟期;“贞”——生命的衰老期。在这四个不同的生命阶段之内,变易则始终贯穿于其中。生命是一个运动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械的、僵死的存在。生命是在运动中产生就会在运动中终结,这是生命的辩证哲学。然而,生命存在的价值及意义就是在“生生不息”的生命节奏中得以完美体现。
《大畜•彖传》云:“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系辞上传》亦云:“日新之谓盛德”。所谓“日新”就是指变化不息、日新月异之义。这是说,《易》之“盛德”体现了生生不息的生命韵律。这一韵律推动了生命体之间不断进行着更替和进化。《恒•彖传》云:“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这段文字通篇讨论自然界中的恒久现象(或称超验力量)以及天地万物的本然性情等问题。那么,什么是恒久现象(超验力量)?万物的本然性情又是什么?答案是:“易”——变化和发展。《易传•系辞下传》云:“天地絪縕,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易》学认为,只有变化才能生成万物;只有变化才会有发展,才能保持恒久常新;变化,是天地万物的本然品质。养生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要顺乎人的本真品质。养生学家认为,如果凭借外力强行遏制人的正常需求,长此以往必然会遭到强烈反弹,最终结果肯定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易•系辞》对这一现象予以解答:“《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下传》)这句话反过来理解就是,如果不能使人的本然情性得到满足就必然造成情感交流的不顺畅乃至阻塞,这就是不“通”。人体倘若长期处于不通畅状态下,就很难保持长久的健康。那么,何谓“通”?《系辞上传》云:“往来不穷,谓之通。”这是说,“通”就是指那些来来往往的无穷变化。换言之,“通”其实在此处是作为“变通”、“会通”之义加以使用的。这段文字从养生学的角度可以这样解释:生命保养的关键是在于运动,运动就会产生变化,变化才能保持人体生理功能的通畅,如此,身心健康才会得到实现。一言以蔽之,这段文辞准确表达了《周易》变易养生学的基本思想。
三、和合养生观
“和合”观念是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周易》养生思想的一大支柱。“和合”一词,源于《乾•彖传》。该辞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二程解说到:“保谓常存,合谓常和。”(《周易程氏传》卷一)这是说,天道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运转,万物只有静定本然之性情,存留着事物(包括同类和异类)之间的交通、调和、感应,自然界就会充满着繁衍的生机和活力。如此看来,“保合太和”其实就是称谓那种协调、和谐的高度理想化的整体生命状态。
《周易》养生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强调生命活动的整体和谐与统一。这种整体和谐养生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其二,生命体内部的和谐。这两种和谐对于生命保养皆具有重要影响,可以说,一个是外部和谐、一个是内部和谐。当然,在更多情形下,《周易》养生学描绘的那种整体和谐状态还是对两种和谐的统一。具体地讲,这种生命的整体和谐可以分析为“天地絪縕”、“阴阳合德”、“刚柔相推”等内容。对此,《易传•说卦传》有过相关解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说卦传》)紧接着,又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说卦传》)
下面,我们分别对这几方面的内容予以大致探讨。
第一,“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
《姤•彖传》云:“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易传•序卦传》亦云:“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乾》、《坤》二卦作为天地的代名词,分别担负着“大始”、“大生”和“成物”、“广生”的作用。《系辞上传》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又云:“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有唐一代的易学大家李鼎祚在其撰《周易集解》中援引宋衷的注解较为妥切,其文曰:“乾静不用事,则清静专一,含养万物矣;动而用事,则直道而行,导出万物矣。一专一直,动静有时,而物无夭瘁,是以大生也。……坤静不用事,闭藏微伏,应育万物矣;动而用事,则开辟群蛰,敬导沈滞矣。一翕一辟,动静不失时,而物无灾害,是以广生焉。”
另外,《泰》之卦象也是天地交通、上下交志的物状,象征着通泰、吉祥和亨通,隐寓着生命历程的生息不止和旺盛的生命活力。如《泰•彖传》所云:“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李鼎祚《周易集解》转引何妥的注释道:“此明天道泰也。夫泰之为道,本以‘通’生万物。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各自闭塞,不能相交,则万物不由得生。明万物生由天地交也。”反之,如果天地、阴阳不能实现相互交合则必然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否•彖传》对此有过介绍:“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归妹•彖传》亦云:“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这是说,天高贵居于尊位、地则卑微处于下位,二者各居其位,然而上天下地彼此互不相交合万物就难以繁衍、生养。
第二,“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周易》和合养生观有一个著名命题:“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系辞上传》)据有关记载,“性”字作为一个重要的名词术语在古代汉语中兼具“本性”和“生命”两层含义。《系辞》的这段文字清楚地表明,生命之道其实就是一阴一阳之道,离开了一阴一阳之道就很难对生命现象予以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进一步说,个体生命其实不过是对一阴一阳的生命之道的具体展现和面向物质层面的形而下落实。质言之,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原本就是合而为一的。个体的生命活动与一阴一阳的生命之道实为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如此,离开个体的生命现象那么将会很难理解一阴一阳的整体生命之道。
《庄子•天下篇》云:“《易》以道阴阳”。也就是说,《庄子》将阴阳和合思想视为《易》学之精髓。我们认为,《庄子》的这番评价无疑具有深刻的哲理性。《系辞下传》云:“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阴与阳的协调和谐,是《易》学原理的集中体现。这种阴阳和谐性是通过阴阳之间不断地交合、感应和转化而得以完成。《易》指出,阴与阳的和合转化十分奇妙的、很难加以预测和把握,是故称其为“神”。正如《系辞上传》所云:“阴阳不测之谓神”;亦如《说卦传》云:“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周易》养生学着眼于强调阴阳之和合对于生命世界的作用及其影响,指出阴阳二者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交感转化是生命运动的普遍规律。通晓这一生命规律,可以促进生命体内部以及生命体与外部自然界之间的整体和谐,从而焕发出生命世界的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易》指出,生命的产生源出于阴与阳这两股力量的“和合”运动;生命的维持和提升,得益于阴阳的和谐、有序;不同生命体之间的更替和进化,也必须依赖于阴与阳彼此间的交感和转化。“和合”作为阴阳的内在禀质,直接体现了阴阳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关系。阴与阳的这种制约和依存,使生命活动在一种正常规范下得以展开和进行。生命的保养,也就不得不遵循这种规律和规范。因此,我们说,阴阳和合思想对于养护生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周易》阴阳和合思想的另一个表现则是刚与柔两股力量之间的和谐。《易传•系辞上传》云:“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咸•彖传》之中也有一个相类似的辞条:“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刚柔”,是一个与“阴阳”有着紧密联系的哲学范畴。在很多情形下,这两对概念是可以连用的,如“阳刚”、“阴柔”。但《周易》中的刚柔与阴阳也存在一定差异:譬如,阴阳概念主要是从气体或气态的角度加以使用,而刚柔概念则大多是从物形或物性的角度予以诠释。因此,这两条辞文强调了生命体的生死、盛衰都遵循着特定规律下的运动,生物界的不同属性的物质(以及不同物质的属性)之间的磨砺、激荡,生成了种类繁多的生命体。
《系辞上传》又云:“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继而又说:“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刚柔之间的相摩、相推产生了无穷的变化,同时为生命存在提供了一个和谐而有序的自然环境。刚与柔的相推,使二者的力量此消彼长、你进我退,孕育了无穷的变化,如昼夜之更替,四季之转换,寒暑之往来,日月之轮替,风雨雷电的激荡。这些自然现象和自然条件,为生命提供了无尽的滋养。保养生命就必须顺乎和适应自然规律的变化,善于利用自然界中无穷尽的能量和资源,培育和激发生命的生机和活力。故而,《系辞下传》云:“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变通者,趣时者也。”
四、饮馔养生哲学
谈论养生问题,就不能不涉及日常生活的饮食起居等习惯和习俗。这是因为,无论多么高深的养生理论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具体操作之中来赋诸实践。《周易》作为一部熔铸众说于一身的先秦典籍,涉及到日常饮食养生的诸多方面、蕴含了丰富的相关思想内容。具体地说,仅本经——《易经》就有十个卦与饮馔养生有着密切关系。现将这十卦依次罗列如下:《需》(第5卦)、《噬嗑》(第21卦)、《颐》(第27卦)、《姤》(第44卦)、《困》(第47卦)、《井》(第48卦)、《鼎》(第50卦)、《渐》(第53卦)、《中孚》(第61卦)、《未济》(第64卦)等。根据经文内容的侧重点之不同,我们可以将这九卦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陈述饮食养生方面的基本原则,如《颐》卦;第二、涉及餐食方面的养生观念,如《噬嗑》、《姤》、《鼎》、《渐》;第三、有关饮酒方面的养生思想,如《需》、《困》、《中孚》、《未济》;第四、关于饮水方面的养生内容,如《井》。下面,我们分别对这几部分的相关内容予以探讨。
第一、“自养”与“养人”。
《周易》专门辟出一卦来论述养生方面的原则性问题,这就是第27卦《颐》。《颐》卦养生思想的基本宗旨,可以归纳为两大方面:其一、“自养”;其二、“养人”。下面,我们进行一下具体的个案分析。
《颐》卦下震上艮,象征颐养。其卦辞云:
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朱熹注释到:“颐,口旁也。口食物以自养,故为养义。为卦上下二阳,内含四阴,外实内虚,上止下动,为颐之象,养之义也。贞吉者,占者得正则吉。观颐,谓观其所养之道。自求口实,谓观其所以养身之术。皆得正则吉也。”(《周易本义》)“自求口实”,朱氏理解为“观其所以养身之术”。那么,所谓“养身之术”指的是什么?对此,我们可以引用《彖传》中的一个名词术语,就是“自养”。
《颐•彖传》解释《颐》之卦象时说:“‘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颐•彖传》补充到:“‘观颐’,观其所养也。”,这句话是多么的中肯。通过体察事物的颐养现象,来获得对天地养育万物以及万物养育自身之道理的领悟,进而才能合理运用自我养育的正确方法,有效利用养育的客观条件,达到“养其身”,“养其德”,“养其体”(程颐撰:《周易程氏传》)。换句话说,《颐》卦开宗明义,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养为乐”的思想,积极倡导自力更生精神。另外,“自养”思想中还包含着谨慎、节约等方面的内容。如《颐•象传》云:“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朱氏评点说:“二者(慎言语、节饮食——笔者注)养德、养身之切务。”(《周易本义》)随后,在具体的爻辞中,《易》历数了那些不符合或者有害于养生的思想和行为。
初九爻辞云:“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
六二爻辞云:“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
六三爻辞云:“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
六四爻辞云:“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
六五爻辞云:“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
上九爻辞云:“由颐。厉吉,利涉大川。”
第一条爻辞中的“灵龟”是一个重要术语,朱熹对其解释道:“灵龟,不食之物。……朵颐,欲食之貌。”(《周易本义》)《颐》用“灵龟”作喻,比拟“不求养于外”(程颐撰:《周易程氏传》)的品质——即“自养”。这句话是说:你舍弃了“自养”的优秀品质,反而求养于别人,贪图我的食物,进食的时候对我进行窥伺,这其实就是养身不得其道的表现。是故,《颐•象传》云:“‘观我朵颐’,亦不足贵也。”,这种求养行为必将陷于口体之累,因此不值得尊重。此处,《周易》指出了那种心理上不知道满足,贪恋别人财物,喜欢占点小便宜的行为的危害性,认为从事这种行为的人是不值得尊重的。第二条爻辞严厉批评了不劳而获的寄生行为,毫不客气地指出了这种行为将会导致严重后果。这是因为“六二”爻完全违背了养生的常理,颠倒了养生的规律和正道,不但求养于下(即“初九”爻),而且还似乎贪婪成性、“伸手”向上(即“上九”爻)索取颐养。《易》对这种行为深感忧虑,指出这是一种不利于养生的凶险兆象。第三条爻辞深含警戒意味,指出“六三”以阴爻之体位居阳刚之位,仰仗有应于“上九”而求外养于不已,此与颐养之道大相径庭。然而,本心之中若能存中正柔顺之德、知错改错、改邪趋正,对失当行为(“求养于外”)及时加以修正,尚且不至于酿成大祸。此爻辞深怀劝诫之心,意在促人自省,发人深思。第四条爻辞强调了“养正利物”的道理。养生之道,不仅在于“自养”,而且还应该“养人”。“六四”爻之所以能够改变那种“大悖”于道的尴尬局面,化不利为有利,归因于它能够将其“养”慷慨地散施于他人,使他人得到救济和帮助,使原本的谋一己之私的可耻行为转变成为众人谋福利的道德举动。“六五”爻虽然高居于君位,但是位尊而才疏,不能兼济天下、善养万民,反倒求养于“上九”,养己以养天下,这完全是有悖于常理。故朱熹注释到:“六五阴柔不正,居尊位而不能养人,反赖上九之养,故其象占如此。”(《周易本义》)可见,养生的意义不仅在于能够自力更生(“自养”),更体现在能够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做出相应的贡献。毫无疑问,后者绝对是一种更高的道德境界和精神享受。“上九”爻虽然位居臣位,却承担着颐养君主(“六五”)、兼济天下的责任,真可谓任重而道远。位高任重就需要时刻保持着警惕心理,谨慎行事,防微杜渐,才会排除艰险、遇难呈祥。故朱熹注释说:“六五赖上九之养以养人,是物由上九以养也。位高任重,故厉而吉。”(《周易本义》)
第二,《周易》中的餐食养生观念。
《周易》涉及到有关服食养生方面的内容主要《噬嗑》、《姤》、《鼎》、《渐》四卦中的九条爻辞,我们依照次序排列如下:
第一条、噬肤灭鼻,无咎。(《噬嗑•六二》)
第二条、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噬嗑•六三》)
第三条、噬干姊,得金矢,利艰贞,吉。(《噬嗑•九四》)
第四条、噬干肉,得黄金,贞厉,无咎。(《噬嗑•六五》)
第五条、庖有鱼,无咎;不利宾。(《姤•九二》)
第六条、庖有鱼,起凶。(《姤•九四》)
第七条、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鼎•九二》)
第八条、鼎有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鼎•九三》)
第九条、鸿渐于磬;饮食彳干亍彳干亍,吉。(《渐•六二》)
对这九条爻辞具体分析之前,我们先要对这四个卦象之含义作一下说明。首先,关于“噬嗑”之义,《噬嗑•彖传》对此解释到:“颐中有物,曰噬嗑。”“颐”是对上下齿鄂之合称,即为口腔。这是说,“噬嗑”就是口腔中有吃的东西,即咀嚼食物之义。《噬嗑》卦的四个爻辞直接描述了咀嚼肉类食物时的情形和“噬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突发事情以及对其处理的方式。其次,《姤》卦下巽上乾,象征相遇,引申为各取所需。卦中二爻以“鱼”为喻极力说明烹饪原料的取得要取之有道。复次,“鼎”即是指鼎器,就是烹饪时所用的器皿。《鼎》之卦象就是用旺火来烹饪食物以此来养人之喻象。《鼎•彖传》云:“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饪也。”《鼎》卦的两个爻辞与餐食活动有着直接的联系。最后,“渐”意为循序渐进之义。此卦主要是阐释事物发展的道理,涉及到服食方面的内容好像只有六二爻辞。对于此爻辞之含义,《渐•象》曾有过解释:“‘饮食彳干亍彳干亍’,不素饱也。”“不素饱”就是说,饮食不要只为了徒饱,不能仅仅停留在满足于肚腹的层面,更重要的是为了保障身体健康。
第三,《周易》中的饮水养生观念。
水,是生命之源泉,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对于这一点,古人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实际上,《周易》就专辟《井》一卦来针对饮水问题予以谈论。
首先,《井》之卦辞点明了水井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如其文云:
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橘井,贏其瓶,凶。
这段卦辞涉及到两方面内容:其一是水井的德性及功用;其二是井中汲水需要注意的事项。《井•彖传》云:“巽乎水而上水,井;井养而不穷也。‘改邑不改井’,乃以刚中也。‘汔至亦未橘井’,未有功也。‘贏其瓶’,是以凶也。”《象传》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水,是人民日常生活和劳动生产的必需品。这一点决定了民众聚居的生活区——“邑”与水井之间必然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水对于“邑”的作用及影响是显而易见和举足轻重的。“邑”可以迁移,但不管迁到何处,水井都必然要有、而且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易》告诉人们,在选择生活聚居点的时候,首要的前提就是考察有无充足的水源以及可否建造适用的水井。这一项工作的具体落实,对于日后的生活和生产的正常开展是息息相关的,故而说:“井养而不穷也”。“邑”里有了水井,才会有可能“君子以劳民劝相”——“君子”们才能劝导人民开展生产劳动、安排日常的生活起居,进而敦促饮用同一口井水的人建立起良好的互助关系。
其次,《井》的六个爻辞都涉及到饮水卫生的重要性及其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依次如下:
初六爻辞云:“井泥不食,旧井无禽。”
九二爻辞云:“井谷射鲋,瓮敝漏。”
九三爻辞云:“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六四爻辞云:“井甃,无咎。”
九五爻辞云:“井冽,寒泉食。”
上六爻辞云:“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第一条爻辞强调应该对水井予以定期维护和保养,否则,井水将浑浊变质、直至无法饮用,甚至连鸟兽都不会有什么兴趣去喝。人要是长期饮用这样的井水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多大的伤害。第二条爻辞指出“井谷”源源不断的为水井提供新鲜的后备资源,因此,“井谷”对于水井的清洁、干净和新鲜始终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易》同时指出,令人遗憾的是,如此重要的“井谷”却被误认为是捉捕小鱼的孔穴而为人肆意践踏。这如同是汲水容器却被人为地破坏了,永远不会再汲取到新鲜的饮用水了。第三条爻辞承接前两条爻辞进一步说明治理水井的方法,强调事物的发展性,认为只要实施相应的改善措施,井水就会变得洁净。然而,人们大多沿袭陈旧观念,不去接受已经治理好了的水源,导致井水一直无人问津。《易》深表感叹到,这无疑是对宝贵的水资源的一种令人忧虑的浪费啊!第四条爻辞描述用陶瓷片垫井底或者用砖块砌井壁和井面时的情景。第五条爻辞突出强调了水井在冬季的重要作用。寒风凛冽,其他饮用水源都被冰封冻住了,但井水却不会被冰冻。这时候,人们只有依靠饮用井水来生存。第六条爻辞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场景——人们盼望已久的水井治理和修复工作得以完成,人们正在争先恐后的品尝甘甜的井水。井水经过治理后十分清澈,对人体健康是有着很大的益处。因此,这是一件吉祥的事情,它昭示着人民的生命的稳健和安康,生活的安定和祥和,生产的持续发展。
以上,我们对《周易》养生哲学做了一次大致的梳理和探讨。众所周知,《周易》博大精深、庞杂邃奥,其中涉及到养生领域的思想内容也较为复杂,决非一篇短文所能穷尽其理也。加之,笔者质钝才疏、学识浅薄,行文之中难免会挂一漏万,不当之处还请方家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2.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3.詹石窗:《易学与道教思想关系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