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所在位置: 女性财富网 > 国学 > 正文
奥运后效应:探寻北京变化的内在机理
作者:佚名    国学来源:中国国学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9-26

●主持人:龚丹韵

●嘉 宾: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龚丹韵: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北京的天气变蓝了、交通畅通了、排队有序了,整个城市文明上了一个大台阶。以学者的眼光看,您觉得这到底是表象上的改变,还是内在机理的进步?

张颐武:这些都是直观的外在感受,我想归根到底,还是北京的硬件设施大幅度提高了。鸟巢、水立方等,现在可以看作城市的新地标,它们创造出城市本身新的形象,让北京从一国首都,真正发展成全球性都市。

这两者是不一样的。一国首都,可能是特色旅游城市,或成为某个中心区域的枢纽。而全球都市,需要城市形象有广泛的认知度,需要城市在全球范围的辐射力、影响力。奥运之前,大多数外国人没有亲眼见过北京,尤其体育记者更不常来,他们对北京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媒体的二手转述和过去的想象中,耳听为虚,现在他们有了第一手材料,眼见为实。北京的真实形象通过口耳相传,真正被世界所知,这种改变是巨大的,也是深刻的。又比如,首都机场原来只是区域枢纽,现在经过大规模改建后,机场扮演的角色不同了,承载力、运作能力大幅度提升,成了一个全球都市的运营机构。京津高速公路半小时就能连通两座城市,北京公共交通系统票价降到最低,服务系统提高,人的生活有了改善,由此带动城市各方流动的便捷。别小看这些细微的量变,没有这样的规模积累,城市的整体水平很难上一个新台阶。

龚丹韵: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即硬件设施是基础,但软件上的进步显然更为重要。按您的意思,硬件设施所发挥的作用,其实比我们想象中大得多?

张颐武:我们不能光从外形上理解城市的硬件建设。光有硬件当然不行,但是基础设施不改进,也同样不行。从西方城市史看,现代都市的诞生、发展和转型,都离不开交通枢纽、信息物流、公共场所等基础硬件的改善。良性循环的硬件建设,会渐渐变成城市有机组成的一部分,提升城市的整体功能,增加便捷性和服务性。这不就是现代城市的发展初衷么?

进一步说,一些看起来软的文明素养,也与硬件的改善有关。比如垃圾箱多了,随地乱扔的现象就少了。许多时候一些习惯就是图个方便。又比如飞机场一般总比火车站显得高雅。北京南火车站现在改造得焕然一新,走进如此整洁、漂亮的现代场所,你会不好意思像过去那样随地吐痰。它本来那副脏乱差的样子,恐怕倡导文明举止的话说得再多,也很少有人听进去。北京的购物环境也有大规模改变,服务系统更好了,方便人的需求。总之,硬件的升级,能从空间感受上,对人产生压力和暗示,拉动自豪感。一座城市总要有一个标准,标准的提升、物质水平的提升,还是能带动习惯的改变、文明的提升。

龚丹韵:奥运期间,北京人给全世界留下了热情、好客、友善的文明形象。本以为老大难的软问题———人的素养,现在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北京究竟用了什么妙方?

张颐武:我认为主要在于宣传策略。过去,文明素养是从一件件具体小事抓起:不能随地吐痰、不能乱扔垃圾、不能这个、不能那个,逮到罚款。可今天刚罚过,明天又扔,有人盯着不吐,换个地方又吐。而现在,我们是从大处提升荣誉感。比如北京交通电台有一道“一路畅通”的节目,许多司机喜欢听,节目一直在说你是大国民,就要有大国民的风范,全世界都看着你的表现呢。把你说得很高,往大里说。如此调动市民的主观积极性,让你自己去感受城市的进步,感受角色的变化,作为国际公民,自然而然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具体行为入手,总会挂一漏万,很难控制。行为还是要靠理念来解决。

文明素养不是国民性问题,发达国家也是从脏乱开始的,说到底,还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问题。当经济发展,国际化程度提高,国际经验增加,见多识广的市民渐渐眼界开阔,就会注意自己的仪表行为。当然,人有惰性,仍然需要推着他走。如果说北京有“妙方”,那么我看就是两件事:提升整体荣誉感,让大家自己管住自己;提供舒适、便捷的城市服务。

龚丹韵:更加国际化之后,城市的文化性格是否也会产生某种转变?

张颐武:北京人的文化性格很有特点。作为首都,市民一直有一种天朝子民的感觉,但这只是本地的认知。随着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举办,北京人国际意识提升了,老大妈都开始学英语,看起来很外在的行为,其实表明心态更加开放了。秀水街经过整顿,从卖假货变成中国文化的象征,每天接待很多外国人,甚至国家元首,摆摊的人视野不一样了。这种传奇经历,对城市国际化的色彩以及市民意识观念的影响很深。你会发现,城市的“格调”在提高。一些负面的市井文化,比如“膀爷文化”(裸着上身就出门)不是很高雅,老舍专门写过这类人,现在基本绝迹了。

通过奥运平台,民俗在全球化中找到了自身的意义。如给外国人起中国名的旅游项目,从未像现在这样普遍被外国人认可。前门大街的改造,按以前的眼光看,那是越改越土,但是放在国际背景下,它透出了城市特有的民族味道,变得不土了。民族元素不再是为了满足西方人的猎奇,而是在平等、现代的国际交流中,重新发扬光大。

古老城市的风貌也有新变化。有了鸟巢后,故宫的意义就会显得不同。原来只有故宫时,你能领略到古城曾有的历史。现在看完鸟巢再看故宫,你就会觉得北京既传统又现代,既有人文积淀又在往前走。天安门给人的感觉是庄重和有传统的积淀,而新建的国家大剧院很前卫,有时代感,拿得出手,评价很好。都市文化的改造需要创造者的创新能力、拥有超出一般的长远眼光。这就既要集思广益也要力排众议,尊重艺术家的想象力后,作出决断。

国学录入:小VI    责任编辑:Nevermore 
  • 下一篇国学: 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被本站转载文章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站地址:http://www.wwf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