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于海莲,感觉是在欣赏一块天然的水晶。一切都是如此的真实透明。这是一种现今社会难得的魅力,这种魅力倾倒了许多人。带着她的真实,带着她的豪气,于是,在停车设备这个男人的世界里,多了一个娇媚的身影。
2001年7月13日。法国的巴黎、日本的大阪、中国的北京、加拿大的多伦多……这一天,是他们申奥能否成功的最后时刻。中国人自信地静候着。
“北京成功了!”电视里传来令人激奋的欢呼声。
喜讯传来,激动的北京一夜未眠。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沈浸在一片欢呼声里,鲜花、啤酒、尖叫、泪光……
有风,袭过一栋高楼的小窗。窗口,有一双目光凝视着北京城通明的灯火。这是个女人,高高的个子,长长的头发。她叫于海莲。
今天,于海莲刚从内蒙古回到北京。在路上,她全神贯注地听着来自各方的信息。像所有的中国人一样,她胜券在握,眼前浮现出一幅盛大空前的“2008世界奥运图”。现在,她正站在家的窗口边,眺望北京。想到2008年的盛大,激动中的她忽然想起:“到时,那么多车往哪搁呀?而且,北京虽大,总不能到二环办事,却把车停到五环上吧? ”她无端的为未来的北京担忧了。
“停车?”
啊!于海莲像是受到了来自上天的提示,一下子弹坐起来。“对,就从停车设备开始做起!”
一竿子扎到底!
想到的事马上就做,这是于海莲一贯的个性。有朋友说于海莲好冲动,时不时会冒出点没边没沿的奇念,有时一个小火星点,没一会儿就剧烈膨胀成一座火山,常常八字还没有一撇,自己就激动得吃不下睡不着,忍不住往里面扎……
这一次更是这样,认准的事,于海莲非要一竿子扎到底。
“那是男人做的事,你一个女人凑什么热闹啊!”有人这么说。是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停车设备从哪一点看来,都不是女人做的事。然而于海莲担心的不是这个:整个北京市,停车设备公司还真的就是那么几家,放眼望去,而且还是清一色的男士。一没技术,二没经验,她找谁去啊?
“火箭上天都是人搞出来的,区区停车设备这样的小项目,就会难倒我不成?”于海莲的那股韧劲儿“腾腾”地蹭了出来。
奔流不息的万里长江,究其源头,不过是格拉丹冬山峰的一涓细流。于是一切又变的简单起来:越是常人难以办到的事,越是容易掀起于海莲心底最初的波澜。
“就是大家都觉得难,我才去做。大家都去开美容院了,那我再去还有什么意思呢。”恰恰这种“于海莲式”的风格,就决定了她与别人不一样。
当别人蜂拥追赶着开美容院、做化妆品的时候,于海莲做停车设备。女性做男人的工作很少,而且男同胞们多多少少都带有的那点好奇心,给了这些女性较大的发展空间。“万绿丛中一点红”的道理让于海莲尝到了甜头。
导弹发射,确定目标,校准方向,飞速爆发。做起事来,于海莲比发射卫星还有冲力。她马不停蹄地联系技术、联系资金、联系人才。在北京的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于海莲与一家台商合作建立了生产工厂,准备在业界大显身手。
每一个项目都做成样板
于海莲这个人非常简单,简单得只剩下豪爽。一般的女性对自己的年龄都守口如瓶,而她,从不忌讳。“为什么不可以告诉别人呢?我就这个年龄,你说我老就老,说我年轻就年轻。”有人曾经说过:你可以在20岁拥有美丽,40岁拥有迷人的魅力,在剩余的日子具有令人无法抗拒的风光。于海莲就是这样的人,她能毫不忌讳自己的年龄,这本身就是一种魅力。
于海莲真不在乎这些。商海到处是陷阱,很多人一不小心就在陷阱里栽了跟斗。于是人们都小心翼翼的,彼此提防着,猜忌着。于海莲最不习惯这样。“我这人不是特好,但起码我不算计人,什么事大家说明白了,说透了,公平交易。」
于海莲的直率还体现在她守时上。 “人要做大事千万得有时间观念,不能耽误别人的时间。真的时间安排不开了,告诉别人一声。我跟自己的员工说,开会迟到超过2分钟你就别来了。别影响别人。”难怪!笔者和于海莲约到9:30见面采访,没想到9:28她就提前到达了约定的地点。
别人都说她挺特别的,也特爱跟她交往。往往做了生意之后,大家就成了好朋友,如此顺手,看红了不知多少双眼睛。“我是特别直率的一种性格,用自己的话说就是一竿子捅到底!”
她的“特”就特在不喜欢绕圈子。有一次,一投资公司负责人跟她谈生意,这位老板故意避开很多重要的问题,谈一些不痛不痒的话题。于海莲知道他有所顾虑,于是对他说:大家时间都挺宝贵的,你回答我三个问题,看大家能不能往下谈。第一,我卖你的东西谁掏钱,在商言商,这是最关键的问题。那位董事长回答,贷款一部分,你们再垫一部分。她说,好,到银行贷款由谁贷,谁担保,我们垫的比例是多少,垫的钱你什么时候还我。
三言两语让那位先生好不惊讶。
事后那位老板对她说:我觉得你这样的谈话方式特轻松。看你表面斯斯文文的,我还以为你挺娇柔的,谁知道你这么豪爽!
于海莲不太喜欢“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她跟员工说,有客户需要售后服务,你们不用层层上报。要是让别人等上几个小时,那售后服务就无所谓有无所谓无了。如果有客户来参观也用不着请示领导,该谁接待就谁接待。
她也毫不避讳:北京现在有多少家停车设备公司?号称有几十家,但是谁心里没底儿?做这行,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也需要技术。有的公司没有工厂,没有技术,也没有业绩,靠着那点关系挂着,一路放着雾弹似的,整个成了皮包公司。
于海莲靠的是认真,专业和实力,靠的是不轻视每一个环节。于海莲天天在男人堆里打滚,是实实在在闯出来的。“我做事喜欢扎实,我希望我的每一个项目是样板。这不是简单的赚点钱就完事了,如果做十个项目只有一个项目是样板,带客户只能看那一个,那多没意思。虽然现在这个社会包装也很重要,但最重要是要自己肚子里有货。”
不管做什么,于海莲都扎扎实实,从不怠慢。
酒香熏出的豪气
于海莲曾经是一个出色的酿酒师。
1980年,她作为最后一批考入国营企业的国营工,被分配到一家酒厂工作,当时能有份这样的工作也算是不错了,在那个酒厂,于海莲从最基层开始了她波澜壮阔的人生。在这里她开始了人生的蜕变和飞跃。
到1991年的时候,于海莲几乎从事过酒厂的每一个工种,从工人做到质检,再做到销售。诚恳而又扎实的于海莲,在11年的工作中熟悉了酿酒所有的工艺流程和技术,对她来说酿酒已是轻车熟路了。
因为酒厂的工作经历,大家都笑称于海莲豪爽的性格,是被酒香给熏出来的。
于海莲经常跟她的员工说,做任何事都不要想到偷懒,因为是给你自己做事。如果在这个地方你喜欢偷懒,到别的地方也偷懒,那到时候真正给自己做,自己当老板的时候你还是会偷懒。她在酒厂上班的时候,不管别人怎么做,她一定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那个时候,酒厂增设销售二科,由她担任科长,她带着销售二科的女同志把自己的工作做得非常好,一点都不示弱。销售一科都是有客户的,相比之下她们要从零开始开发客户就难多了。但于海莲认为男的能做到,自己也一定要做到。开拓市场的难度可想而知,特别是北方,每个县基本上都有十来家酒厂,但对于海莲来说,有什么理由不做好呢?
当于海莲做到销售科长的时候,她的眼界一下子打开了,这个时候她知道了外面有一个精彩的世界在等着她,至此,她预感到自己的人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那时她开始想:不能再给别人打工了,我要让别人给我打工。
所有的经历都是积累
1993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市场经济的势头蓬勃发展。于海莲看清了形势的变化,毅然辞掉了酒厂“铁饭碗”的工作,她凭借在酒厂从事过广告开发的经验,到北京的一家广告公司打工。从国营企业到私营企业,她完成了生命中第一次成功转折。虽然只有8个月的打工经历,但个中辛酸于海莲记忆犹新。
不管是做什么一定要全心全意做,所有的都是一种积累,永远不要走在别人的后面。这是她一贯的态度。
有一次,电视台要播放一部反响颇好的电视剧,她们公司买下了一个广告时段,于海莲负责联系广告赞助商。电视剧是不会等他们找到赞助商之后再播放的,时间只有十来天。于海莲深知此事怠慢不得。她咬紧牙关,在六天的时间里马不停蹄跑了四个省份,白天跑客户,晚上开车。在于海莲的记忆里,最苦最苦的时候莫过于这段时间。那时候顾不上吃饭,顾不上停下来好好休息一下,脑袋里一直在想的就是「电视剧就要播放了,赶快找到赞助商!如果过期了,那前期的投入就白费了。」客户落实,刚好电视剧播出了,她不由得长吁了口气,再没有力气为自己欢喜雀跃了。
企业家必须具备的一个品质就是要善于学习。不管是在酒厂还是在北京的这家广告公司,于海莲的离开必然是「学有所成」之后的离开。1995年,于海莲把广告公司的学问吃透之后,在石家庄开办了自己的广告公司。开始的时候,凭着于海莲的真诚与扎实,工作也算是得心应手。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广告行业开始复杂起来。本来按照《广告法》的有关规定,媒体是不能直接经营广告的,但法律也有漏洞,很多媒体随便注册一个广告公司,就堂而皇之地大肆经营本该由专业广告公司经营的广告,市场渐渐变得混乱起来,各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于海莲觉察到了这种微妙的变化,果断地选择了离开。
之所谓“不熟不做”,有着11年酒厂经验,对酿酒轻车熟路的她,何不办酒厂?多多少少,人的一生有时也就像是一个圆,本来就没有起点和终点的分别,只是站的高度发生了变化。1997年,于海莲又甘心情愿地决定要好好地再被酒香熏一次,独资在内蒙古办了一个酒厂。一直到今天,她的酒厂办得红红火火,随同她的事业蒸蒸日上。
事业做大, 家不能做垮
内蒙古,廊坊,北京,崇德。于海莲常年就在这几个地方来回穿梭。几个地方都是她的生活和工作的「家」,但她基本上没时间呆在家里。廊坊有她的工厂,但她半个月都过不去,她更没时间回家,即便有时间,她也闲不住。那么多事等着她,急啊!但是,不管男人还是女人,如果事业做大,家被做垮了,那还叫成功吗?于海莲不认为那是一种成功。
她说,谁都有四个父母,谁都有爱人孩子。把老人照顾好是做子女的天职,好好对待家庭,不管事业做得再大,保持家庭的和谐与完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于海莲的父母在老家,她每年抽空去看他们一次。她说,我的家、我爱人的家,都没有留给我们什么财富。我之所以这样努力,他们也都挺理解。我的家庭观念也挺强的,有时特想回家看看,但真的一点时间都没有。
以前家人反对她到外面闯荡,但于海莲在家呆不住。现在,家人看到她的企业成型了,也就慢慢理解了。家庭对她虽然有负担,但也令她非常满意。孩子已经上高中了,让于海莲很放心。
她不会照顾自己,这种“粗心”在家里是出了名的。大家揶揄她“三样东西总要丢一样。”到商场买东西,她经常给了钱不拿东西,服务员都笑她;她从不知道钱包里有多少钱,于是难免遇到尴尬的事;她还丢三落四,到商场买完东西,带回家就不知道放哪去了,过段时间后又突然在某个角落发现了,让自己大吃一惊……吃药的时候,因为怕忘记下次吃药的时间,她干脆一次就把一天的药全吃了。
2003年,9月2日,北京。
一辆小汽车轻轻驶过,带着一阵风。
车一直开到一座电梯里才停下来,然后走出来一个女人,她拿出一样东西,用手一摁,汽车呼啦一下升上去了,透过玻璃,可以看到到车子一直升到大楼的最顶层。
她怎么把车开到天上去了?
开车的这位女主人就是于海莲。她身着橘黄色职业装,神情温婉,明眸如水。那栋楼其实是她开发的一个停车场。
于海莲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是:“别看我外表娇柔,但完全是一个男人的办事作风。”
这就是敢把汽车开到天上去的于海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