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您现在的位置: 女性财富网 > 国学 > 道学 > 国学正文
《老子》对女性的尊崇
作者:李素平    国学来源:中华道学资讯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8-29

内容提要:老子直接用“母”与“子”来比喻道与万物的关系。整个思维的运作过程是劝善,珍爱生命,谢绝杀戮,所谓的权术机巧、贪图掠夺、抢劫霸占均一一予以讥贬讽刺并给予否定。在老子看来,万物如母亲一样生育万物,滋养万物,万物像子女一样复归母亲,复归根命,这个世界就太平安宁了,充满了爱。道教在创立的时候,就将老子奉为始祖、教主,敬奉为太上老君,尊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规定为教徒必须习诵的功课。老子尊崇女人的思想也随之在道教继承下来。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尊阴崇柔;柔弱
作者简介:李素平,1968年生,哲学博士。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现任北京印刷学院,哲学副教授,已发表论文三十多篇,代表作有:《魏源〈老子本义〉研究》、《性命双修与女性成仙》等。

一、道赞女人  生命缔造

老子的顺应自然、崇尚无为为现代人提供了保护环境、心理卫生、以及精神治疗的思想资源。其实,老子哲学中还有一宝贵的思想价值,那就是对女人的尊崇。
道教在创立的时候,就将老子奉为始祖、教主,敬奉为太上老君,尊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规定为教徒必须习诵的功课。陈撄宁先生在讲述道教教理教义时明确地拟讲题目:“老子《道德经》是道教的圣典。”他说:

假使当初没有《道德经》,后人也就不可能无原由的凭空创造出一个道教。这个教我们若仅从表面形式上看,诚不免“迂诞谲怪”(《隋书经籍志》对道教的批评)、“杂而多端”(《文献通考》关于道教的按语);如果脱去它的外衣,观察它的本质,尽管派别分歧,茫无系统,其间仍然有它自己独立的精神一贯到底。2500来年未尝断绝,由此可见老子思想之伟大。[1]

据史书记载,张鲁统治汉中,自号“师君”,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机构。不设长吏,以祭酒为治。鱼豢《典略》说:“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2]
自古研究老子者,多追究“道“之原创意义。近代国外学者多从中西文化比较角度阐释“道”之象征手法。美国学者爱德华•赫伯特于1960年发表《道教笔记》(A Taoist Notebook)一书,把老子的“道”概念和西方神话学和宗教史学中的“大母神”(the Great Moteer)概念作了比较分析,认为“道”是原始母神的一种隐喻表达。[3]
既然“道”有“照其一意义,所谓道,是指一切事物所由以生成者。”[4]那么,据此顺推延伸,那么,得出“老子哲学为女性化的生命哲学”也就不足为奇了。并且细缕出“老子是自觉意识到男性智慧的弱点和重新发现女性智慧和品德的伟大作用的第一位哲学家,他正是由于着重提炼和发挥了女性之德,才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主阴哲学” 。“老子哲学脱胎于母系氏族的宗教崇拜,特别是女性生殖崇拜。……《老子》书中常用女性生殖器或母体形容道。”《老子》“是真正的女性哲学,它推崇的是阴柔之性。”[5]

   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子的哲学就是一种女性的哲学。《老子》书中屡有“母”字,他把“道”称作“天下母”,又比之为女阴(“玄牝之门”)和女性生殖器(“谷神”),即是女性崇拜的原始宗教遗留意思。[6]

这样的唱和,其思维的原点即在于“道”生育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生育更多的自然是跟母亲、女性有关联。
的确,在老子的书中“玄牝”、“谷神”、“绵绵”、“天地母”、“婴儿”、“溪谷”、“根”、“帝想”等和女性有关的字眼频频出现。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7]

谷神,一说为“道”,一说为女性生殖之神。“牝”指的是一切动物的母性生殖器官,“玄牝” 则是巨大深远的而幽渺不可见、却又神秘而可以生产万物的生殖器的象征。玄牝、道之所以值得推崇,就在于她犹如母生子般地生养着万事万物,为天地之根。老子直接用“母”与“子”来比喻道与万物的关系: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8]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其殆。[9]

1993年出自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时间大约为距今二千三百年的战国中期,其主要内容是先秦原始儒家与道家典籍,其中《太一生水》篇引起更大的轰动。主要是因为《太一生水》提出一种人们前所未知的宇宙生成模式。原文如下(据庞朴先生校正本,《寻根》1999年第2期):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冷热。冷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后止。
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寒热之所生也。寒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厘,阴阳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谓……

显然,太一为宇宙的源头。……太一显然即老子的“道”,亦即是“常无有”,“玄之又玄”。是一个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宇宙生成和演化学说。
当然,在《太平御览》卷一中,太一为礼的本原,也即宇宙的源头,这是儒家对宇宙的理解。明确指出太一即为元气。云:

《家语》曰:夫礼必本之太一,太一分为天地,转为阴阳,变为四时,列为鬼神。(太一,谓元气也。)

《太一生水》篇中“反辅”的理论是首次亮相。“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这是讲太一(道)的存在方式和为万物生成之母的思想,突出强调特别突出了水的地位。这个思想受到什么启示呢?为何太一要先生水,然后才生天地呢?
《管子•水地篇》[10]云:

水者地之血气,如经脉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
(水)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宔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
(水)集於天地,而藏於万物,产于金石,集於诸生,故曰水神。

《管子》的水并没有演化出一套宇宙系统模式,只是将之视作宇宙构成的原初元素。而《太一生水》则推衍出系统的宇宙生成演化模式。道与水的互动对中国人的思想影响颇为深远。《吕氏春秋•圜道篇》云:

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

高诱注:“水从上流而东,不竭尽也,下至海,受而不满溢也。小者,泉之源也,流不止也,集于海是为大也,水湿而重,升作为云,是为轻也。”可见,这里所述说的是水的循环运动转化程序,其隐譬的正是“道”在运动中所显示的奥妙。
《淮南子•原道训》:
水者天地之所包幕,五行始焉,万物之所由生,元气之津液也。
《纬书集成•春秋元命包》云:
 
水者天地之包幕,五行之始焉;万物之所由生,元气之腠液也。
宋圴注曰:天表地里皆有水,互相蒸腾,化为雨露。
又云:物得水气而发明…
 
显然,即使到了汉代,人们对“水”本原还是相当认可的。并且以为天地之间是由水包幕的,水是五行的始端,万物的本元,元气的津液。
汉贾谊《新书•修政语上》引黄帝语,阐发道与水的互动:

黄帝曰:“道若川谷之水,其出无己,其行无止,故服人而不为仇,分人而不为譐者,其惟道矣。故播之于天下而不忘者,其惟道矣。是以道高比于天,道明比于日,道安比于山。故言之者见谓智,学之者见谓贤,守之者见谓信,乐之者见谓仁,行之者见谓圣人。故惟道不可窃也,不可以虚伪也。”故黄帝职道义,经天地,纪人伦,序万物,以信与仁为天下先。然后济东海,入江内,取绿图西济积石,涉流沙等于昆仑,于是还归中国,以平天下。天下太平,惟躬道而已。[11]

从贾谊的引述来看,黄帝把道比作运行不止的川谷之水,自己从中受到启发,也尝用“济东海”、“入江内”的长途劳作来践履“躬道”,以俟达到平天下。
笔者以为激励《太一生水》的作者(据说为尹喜)做出宇宙推衍的思想动力在于对“生”的尊崇和思考。其思想的原创径直来自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之后,万物并不能离开道而存在也。万物必须“抱道而生”,道不仅生成万物,而且滋养万物。老子认为“水”的性质与“道”的德性相近,几乎与道一致。
《老子》第八章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矣。

道生养万物而与物无争,道接纳万物的回归(“复归於道”)。水与道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水的特性又总是处于低下的地方。道与水是一样处于最谦虚最低下的地方的。水是世界上最柔弱的,然而它通过柔的劲力能容纳、战胜一切。因此,

天下莫柔若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12]

“道”的相征与水近似,水是柔弱的(“弱者道之用”),然而它能战胜一切最刚强的东西(“驰骋於天下之至坚”)。
《列子•皇帝篇》对老子这一思想作了阐述,云:

天下有常胜之道,有不常胜之道。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二者亦知,而人未之知。故上古之言:强,先不己若者;柔先出于己者。先不己若者,至于若己,则殆矣。先出于己者,亡所殆矣。以此胜一身若徒,以此任天下若徒,谓不胜而自胜,不任而自任也。粥子曰:“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强。观其所积,以知祸福之乡。强胜不若己,至于若己者刚;柔胜出于己者,其力不可量。”老聃曰:”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

《淮南子.原道训》显然继承了老子这一道几于水的思想,云:

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 禀授无形,原流泉浡,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反复申言: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泥一遇到水,就化了。
婴儿在母亲子宫中的羊水中孕育生长。“道”这个天地大母原来近乎“水”的特征。可见,“道”是对女人生命存在样式的赞语。

二、崇阴尊柔  灵光智慧

老子思想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守雌贵柔,尊道贵德,“弱者道之用”是其思维的原始起点,从此出发他特别强调“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继而得出“柔弱胜刚强”的推论。他所崇尚的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就是以柔弱顺应自然为主要特征的。老子说的‘柔弱’,不是一般人理解的‘软弱’、“脆弱”、“娇弱”,而是生命所蕴含的内部力量所禀有并释放出来的特别的‘柔韧’、“耐劲”,是舒展张力解除压力的持久“耐力”、“活性”,这种坚强持久的生命的底蕴深厚,坚毅不拔,对外力的作用保持较大的反弹(弹性),适应环境的能力特强。正是这种“柔弱”之道却是天下事物生生不息之源。‘道’所表现的柔弱,使万物并不感到是强力被造的,而是自生自长的,充满生机。
在《老子》那里,柔弱与刚强相对。以此来观人间男女,那么,女性为雌,其性为柔,男性为雄,其性为刚。然而,老子并没有释读出刚强为尊,柔弱为卑的生命价值理念,相反,老子特别崇尚阴柔所具有的无坚不摧的坚忍不拔之品性,以及绵绵不绝的广大博爱的生命力量。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13]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14]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15]
上德如谷,大白入辱。[16]

从性相表征看,女性是柔弱的,但恰恰是柔弱似水的女性,成为自然界强大生殖力量“阴”的象征。整个宇宙就被这位水似的“大母” 默默生育着、滋养着、繁衍着:“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显然老子在歌颂伟大母亲的“玄德”,她用自己博大的母爱启示了这个世界的伦理道德精神:给予之快乐,奉献之愉悦,牺牲之光荣,创造之高贵,诚实之美丽,正由于有斯“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的“不争之德”,于是世界有爱,丰富多彩。因此,《道德经》中“负阴而抱阳”、“牝常以静胜牡”、“知其雄,守其雌”等贵柔崇阴的话语比比皆是。陈槃先生说:

我认为《老子》有为、无为的哲学,全是用这种阴阳消息来说明的。阴阳,有时他直接呼之为“牝牡”或“雌雄”。……近人推原宗教谓由于生殖器的崇拜,我们虽不必以《道德经》比附教义,但实际上,他的哲学确是由两性的“物”中“格”出来的。[17]

从后世对老子的解读以及老子对后世所发生的极大影响来看,无论如何不能否认老子崇阴尊柔的思想作为观念对唤醒人类的生存发展意识,提升女人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提倡尊重保护女人,都起了理论上的先导作用。也可以这么说,是老子将女性话语带进中国文化思想的语境、语义之中的。女人作为象征生命的源头成为思想的对象、本原。具有褒义的、浪漫的、温柔色彩的“母”、“柔”、“阴”、“谷神”、“慈”、“玄牝”、“水”、“不争”等词汇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意识,作为观念凸显的不仅仅是女人性相的生理特征,还将人的生存的一种美好的价值理念张扬出来。所以,可否认为老子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将女人的生命智慧普世化伦理化?女人所拥有的诸美德,如勤劳、质朴、坚韧、吃苦、耐劳、慈祥、哺育、和蔼可亲、博大爱心、温情等,倘若没有老子这样的圣哲大德将其用哲理化、美化的暗喻启示出来,那么女人所特有的这些一般生命属性就不可能升华为社会的一般性的伦理道德规范原则。
女人的生命之道是用柔情真诚造化的,故而老子用水来比喻道;女人的生命之情是用哺育、抚养、恩惠、给予……来宣誓捍卫的。“柔弱胜刚强”、“三宝说”(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所申说的是悲悯、节俭、慈和、谦让、忍耐、仁爱等人与人相处、人与社会相和洽所应秉持遵循的礼数法度,甚至也可谓是美学范畴。老子将美与善统筹起来致思生命的最高价值所在,用“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赞叹生命的纯真自然之美。道教其后的许多经典均对此作过阐释,《赤松子中诫经》说:“人为天地之本,当为善。”《感应篇图说》:“慈者,万善之根本。”
成中英先生用感性的赞辞称颂《老子》以母亲作为“道”之意象:

母亲是有之始,是生命的仓储和源流。她抚育孩子,并且铲除她的孩子生长过程中的任何障碍。因此,她不仅是生命之源,也是生命的维持者。因为孩子之间没有什么天然的阻碍,所以,知子即可知母,知母即可知子。[18]

母亲对她的孩子是最富于自我牺牲精神而无私的。她永远仁慈、温柔和无微不至地照顾其家庭。她永远了解并默默地承受生命的重担。虽然,关于母亲的美德,《老子》说得不多,但很明白地,它想通过“象征指涉”的程序和感应的统一,把我们所了解的母亲意象应用到道上面。
毋庸置疑老子尊阴崇女的思想观念相对制衡了后期儒教“刚强”、“阳盛”、“男尊女卑”语言霸权地位的无限扩张,同时也相应制约了儒教“三纲五常”作为意识形态的纲律霸主地位。他提醒男权社会的男主,应像女性那样用柔韧、虚静、耐心和服务奉献精神来操持劳作国家事务,所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则是他用大道之行的意象表征来启示芸芸众生,顺应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小到个人保全生命、处理家政,大而推广到治理国家,尽力避免因刚硬极端而激化矛盾、猝发干戈,保持和谐、清静。再推而广之,则是宇宙运行的相对均衡。
对此,吕思勉先生在三十年代就一语道破,他说:《老子》“全书之义,女权皆优于男权,与后世贵男贱女者迥别。”[19]
英国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思想史》中将老子的贵阴崇柔,守雌重母的思想与中国社会的政治权谋作了量考比衡,用西方人的直率话语将老子对女人的尊崇暗喻从道德伦理、美学范畴凸现挪移到政治角度,虽然不免过于俗世化,但他道出了男人一旦从女人这里偷窥道、情之本然,其权力角逐比拼注定使之如此。其实,这也不是李约瑟的独特发明,古代阴谋家也有此喻,称为“术”,不过不会像李约瑟说得这么直通而已:

我们要知道,道家的心理状态在根本上就是科学的,民主的;儒家与法家是社会的;儒家的思想形态是阳刚的,有为的,僵硬的,控制的,侵略的,理性的,给予的。――道家激烈而彻底的反对这种思想,他们强调阴柔的,宽恕的,忍让的,曲成的,退守的,神秘的,接受的态度。道家推崇“谷神”正是对儒家的打击,《论语》上不是说过吗?“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道家在观察自然时所表现的阴柔含容的态度,与其柔弱退让的处世哲学有着不可划分的关系,因此他们也就势必要反对封建社会。因为道家的容让,与封建社会是格格不入的。[20]

美国原子物理学家卡普拉释读《老子》之后,欣然认同老子将女人与和平缔结的完美观点。

阴和阳的对立不仅是贯穿中国文化的基本原则,也反映了中国思想的两种占统治地位的倾向。儒家是理性的、男性的、积极的、占统治地位的倾向。相反,道家强调的是直觉的、女性的、神秘的和柔性的东西。所以,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家相信,通过显示女性的、柔软的人类本性最容易导致生活与道的完美的平衡。[21]

从以上两位西方具有科学家背景的学者对道家•老子的解读认知来看,他们基本上捉住了老子哲学的底蕴:尊阴崇柔。至于如何扩张这一底蕴,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有说教:

将欲翕之,必姑张之。将欲弱之,必姑强之。将欲去之,必姑与之。将欲夺之,必姑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22]

似乎李约瑟、卡普拉的解读路数是探准了?不过,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政治权谋中,女性的诸美德则近乎一一丧失殆尽,这样一来,老子对女人的尊崇岂不成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滑稽悖论?老子从尊阴崇柔的立场出发走到背叛女人生命情感本真的对立面?因为质疑的问题很简单,试问:天下哪一位母亲愿意自己的孩子被阴谋诡计所残酷杀戮?生命之母怎忍心看到天下生灵涂炭?!
由此,笔者以为在解读老子时,性别角色的思维视角也不可小觑。二千多年来解读老子并流传下来其作品影响人们思想的多为男性,他们的性别视角左右了自己和读者的心志,同时也障蔽了女人的耳目,他们的歧解误读将女人哲学的慈爱灵光罩滞在野心、权谋的误区之中。
擦亮眼睛,试目观察天下的女性和母亲,统贯她们的生命始终的是对生命延续之爱情。她们生命的模式是创造生命、抚育生命,她们对生活、生命的意义的亦是在创造生命、抚育生命的过程中理解和诠释的。老子从观察母亲哄耍孩子的温柔甜蜜的嬉戏中悟到了人生重要的哲理,由此推导出宇宙万物的生命法则咸归如此。
或许老子是在启迪人们:母亲之所以能赢得孩子的尊敬眷恋,就在于母亲总是先给予,而且是无私的给予,这样的无私成就了母亲最大的自私――孩子对她无怨无悔的敬重和爱恋。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着对“根”的溯源、亲情。因而,不嫌母丑的孩子,让不求回报的“傻瓜”母亲多欣慰、欢悦: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若海,漂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我们不难从中听辨出这是一位母亲在哼唱摇篮曲,一位多子多孙的女人满心欢喜的自我得意。
所以说,老子的出发点是尊阴崇柔,其落脚点还是尊阴崇柔。整个思维的运作过程是劝善,珍爱生命,谢绝杀戮,所谓的权术机巧、贪图掠夺、抢劫霸占均一一予以讥贬讽刺并给予否定。人人都像母亲一样生育万物,滋养万物,人人都像子女一样复归母亲,复归根命,这个世界就太平安宁了,充满了爱。这就是道的本质。

参考文献:
1.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2.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3.安娜•塞德尔:《西方道教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次印刷
4.〔汉〕扬雄撰/〔宋〕司马光集注、刘韶军点校:《太玄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5.〔宋〕张伯端撰、王沐点校:《悟真篇浅解》,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注释:
[1]《道教与养生》第一编《道家与道教》,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
[2]《三国志•张鲁传》裴注引。
[3] 萧兵、叶舒宪:《老子的文化解读》,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 冯友兰先生认为道有两意义:“照其一意义,所谓道,是指一切事物所由以生成者。照其另一意义,所谓道是指对于一切事物所由以生成者底知识。一切事物所由以生成者,是不可思议不可言说底。”见《贞元六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60页。
[5] 牟钟鉴:《老子的学说》,见《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150页,152页。
[6] 胡孚琛:《道家、道教的文化渊源和形成过程》,见《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17页。
[7]《道德经》第六章。
[8]《道德经》第一章。
[9]《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10] 据黄钊考证,此做于公元前376-前355年。见《管子•水地篇考证》,出自《道教文化研究》第二辑。
[11] 《贾谊新书》卷九。《二十二子》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版,第758页。
[12]《老子》第七十八章。
[13]《道德经》第六十八章。
[14]《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15]《道德经》第八章。
[16]《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17] 陈槃:《写在〈五德终始下的政治历〉史》之后》,《古史辨》第五册。1934年版,第652页。
[18]〔美〕成中英:《世纪之交的抉择――论中西哲学的会通与融合》,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241页。
[19] 吕思勉:《辨梁任公〈阴阳五行说之来历〉》,见《古史辨》第五册,1934年版,第369页。
[20]〔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思想史》,陈立夫主译,武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1页。
[21]〔美〕卡普拉:《物理学之道》,见灌耕编译:《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第91页。
[22] 《道德经》三十六章。
 

国学录入:oliver2003tt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国学:
  • 下一篇国学:
  • 相关文章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被本站转载文章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站地址:http://www.wwf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