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所在位置: 女性财富网 > 财智人物 > 女企业家 > 正文
拧,其实是一种坚持
作者:佚名    人物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2-20
页面功能:【加入收藏】【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从3间小猪圈改造成的小作坊发展到如今集新型建筑板材生产、安装和天然果蔬汁生产、纯净水生产、旅游开发、璇修古建、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多元发展的民营股份制企业;从2个工人发展到员工3000余名、8个公司、14个项目、资产近亿;从赊借起家到成为建材墙体材料行业的龙头老大。操持这个企业的六旬老人张书英,是怎样跨越年龄的障碍,完成了事业的坚实积淀?是怎样在没有任何背景的状况下,打开了紧闭的客户之门?又是怎样把企业做得如此多元,如此兴旺?

 

在去采访的路上,我被这些问题搅扰、诱惑着,一种莫名的东西催促着我想解开谜团。
车在雨雾中驶入平谷,最先映入我眼帘的,就是张书英以“拧老太太”进行了肖像冠名的大幅广告。在秋色浓重的广袤土地中,是那样醒目,那样亲切,一如后来我见到的张书英本人。
■ 用“拧”争取到的上学
40年代初,张书英出生在北京市平谷县山东庄村。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的张书英一家和太多的中国普通人家一样,解决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那时侯,家里很穷,兄弟姐妹又多,有着重男轻女传统观念的父母硬是没有让小书英上学,14岁她就成了家里的壮劳力。
小书英参加了那个年代的水库奋战,过重的劳动使她病倒了。她不停地咳血,善良的村支书劝她回家,可倔强的书英不回去,她想完成水库的劳动,表现好点儿,向父母争取上学的机会。
好不容易捱到完工,小书英的期许却没有实现。胆大的她便撞开了村支书的门:“书记,我要上学!”那份恳切,那份期盼,那份焦灼,全汇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拧”。书记了解她的家境,叹了口气,知道这孩子的“拧”劲儿一上来,再不让上学恐怕是不行了。看着个子高高、体格健壮的半大孩子,书记的心里酸酸的:要不是穷,这个结实能干、聪明上进的孩子,能没学可上?
在书记的帮助下,小书英终于上学了。因为年龄太大,只好跟着上了四年级。可她一点儿基础都没有,在教室像听天书一样,什么都不会。不服输的小书英迷恋教室、迷恋课本,同时也怕成绩不好丢掉争取来的上学机会,楞是在不会拼音的情况下,把每篇文章都生背了下来。从两眼一摸黑成为门门功课全优,从默默无闻成为班里的小干部,那是不服输的她夜夜挑灯苦读换得的啊!
读书带给她无尽的乐趣。尽管每天的繁重家务和农务样样也不能逃避,尽管她在班里年龄最大、个头最高、常常有点儿尴尬,尽管这个半大的孩子也渴望放松,但她拧劲十足地坚持着,成绩一路遥遥领先。可就是这样一个机会,她也只拥有了两年。
小学升初中那年,家境的捉襟见肘又一次成了家人让她回家务农的借口。小书英只好含泪放弃了校园,告别老师同学,也顾不得校长一次次地上门劝说,她辍学了。

■“那几年,我没有坐着吃过一顿饭。”

生性聪颖的张书英从此开始了庄稼地里的摸爬滚打。21岁时,她结婚了。婚姻并没有使原有的贫穷有任何的改善,有了孩子之后,风雨飘摇的家更穷了。
张书英想用早出晚归、辛勤劳动换得日子的宽裕。每天天不亮,她便放下仍在熟睡的一双儿女,踩着晨露下地了。弯着腰苦干半晌,才急匆匆地赶回家给全家人做饭。常常是,一手抱着幼小的孩子,一手往灶里添柴,忙得团团转。粗茶淡饭匆匆果腹,又得下地干活了。

“那几年,我没有坐着吃过一顿饭。”如今的老人回想起来很是感怀,岁月的蹉跎使老人的面容上布满风霜。“我总在想,苦和累都不怕,可为什么那年月却越忙越穷呢?”

浑身有着使不完的劲儿,张书英却改变不了生活。田间地头、屋里屋外忙上一年又一年,依旧是没有尽头的贫穷和忙碌,张书英感到日子没有盼头。那些年,她在村里是出了名的能干,会理发、能接生,卖过服装,开过饭馆,后来还在一家毛衣厂打工,织出的毛衣也是平整、漂亮。43岁那年,过度的操劳让她的视力出了问题,再也不能织毛衣了,不甘困守土地的她又回家了。

在充满灵秀的山间、田野,张书英困惑地徘徊在家和庄稼地之间苦思冥想:啥时候才能过上好日子啊?

■ 钢渣里淘出的一桶桶“黄金”

1987年春天,信息光顾了这个闭塞的村庄,机会终于降临了。这时张书英已经44岁。
张书英得知北京石景山炼钢厂炼过的钢渣总是雇人雇车埋到沟里,做废物处理时,不仅污染环境,而且浪费人力物力。后来经研究,发明了一种机器,把废弃的钢渣加上焦碳和岩石,便可成为给管道等保温的新型保温材料。钢厂为了无污染地处理掉钢渣,决定只要购买机器,便可免费使用钢渣。
张书英兴奋地看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
可是启动资金到哪儿去凑啊?儿子去年刚刚结婚,外债还没还清,今年小孙子又要落地,也等着用钱,借一个花一个的日子总不是事啊!张书英过够了这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她决定赊借,背水一战。
于是,她用借到的500元钱和赊到的材料,让“燕兴保温材料厂”开了业。可是投产5个月,张书英的厂子却没有开张。公司没有进帐,赊借的材料外加借债,她背了17000元的外债。家里人想打退堂鼓。可是张书英不肯认输,不愿放弃,因为她知道,开弓没有回头箭。她承受着心理和经济的巨大压力,顶着家里人的埋怨,坚持着把厂子办了下来。

“那是 1987年11月7日,我记得特别清楚。”张书英老人告诉我:“有人买了我600块钱的料,那是我开厂挣到的第一笔钱。”感慨之余,其实就是这小小的一笔钱,更加坚定了张书英办厂的信心。她想:有600,就会有6000,60000,只要咬紧牙关坚持,总会有希望的。
1988年,在张书英举步维艰、苦苦支撑的关口,北京第二纺织小区看中了她的产品,一下子订购了25000元的货。拿到支票的时候,她哭了。

“我没有马上还债,而是用赚到的钱买了一辆崭新的130货车,在宽宽的大路上,儿子开着,我心里别提有多美了。”坐在我旁边的老人回顾十几年前的往事,兴奋里有当年的激情洋溢,也有付出太多的沧桑感慨。“我说,儿子啊,这是真的吗?咱们也能开上这么牛气的车?”

这关键的一单,使张书英的小厂终于走上了常规发展之路。

■ 寻找跳板,进驻北辰:“老太太啊,你可真拧!”

张书英不是挣点儿小钱就满足的人,她借势拓展业务,想寻找一块能使企业弹跳、飞跃的跳板,把企业做大。
1995年,张书英历时两个月,谈妥了一宗大业务,没料到合作伙伴提出要到厂子实地考察。走进张书英由旧场院改造的小厂,合作伙伴呆也没呆,扭头就走,临走留下一句话:“我们北辰这么大的集团,不能跟你们这样的小作坊合作。”
人走了,张书英愣了。是啊,这撑了多年的小厂房,确实该拆了。不怨人家看不上,自己的企业是需要改进和完善啊!

“您也不拧吗!挺接受对方意见的。”我和这位慈善、热情的老太太调侃。
“拧的事儿在后头呢!”老太太笑了,向我讲述她最为得意的手笔。

张书英二话没说,马上去砖瓦厂订了7万块砖,让厂子全部停产。她请了正规的工程队,将厂区重新规划,她要建个漂亮的厂房让合作人看看。
工厂上下一片紧张忙乱。张书英亲自指挥,和工程队一起,日夜赶工,只用了28天,一个簇新的厂子建成了。
她一刻也没停,驱车赶到合作公司,找到负责的那位经理,恳切地邀请对方再去看看。对方不屑地说:“我不去,就你那小作坊能变成什么样?再说了,就一个月时间,你能弄出什么?你又不会变出个新厂房!”张书英不依:“我楞是把新厂房变出来了,经理,你不能用老眼光看人,信不信你看看就知道了。”
经理依然不答应,就差下逐客令了,如此的拒绝和不信任让张书英的拧劲又上来了。她连着3天没回家,一次次地去敲经理的门,最后,向对方撂了底:“你可以不用我的产品,也可以不跟我合作,可你不能不信任我,也不能不相信我的企业不会改变,你不能从门缝里看我老太太!”
经理没辙了,叹了口气,说:“老太太啊,你可真拧!我算服了你了!走吧!”
到了张书英的厂区,经理惊诧之余对张书英的胆识和干练折服了,和他同行的工程技术人员也赞不绝口。他说:“老太太啊,我们虽说比你年轻,可干劲真不如你啊!来,我们就在这儿把合同签了吧。”
从此,张书英的企业开始进驻北京,跨越了原有的桎梏和障碍,向更宽广的市场进军。

■ 靠品质取胜:“老实人不吃亏。”

张书英办厂,靠人品、质量和信誉取胜。1991年8月,中建一局二处承建燕山化工厂某项工程,工期紧,任务重,耽误一天就要被罚款160万元。
时值隆冬季节,项目的关键部位急需140条保温被,第二天上午必须到位,经过多方联系仍然没有着落。其中一位认识张书英的工地负责人王左想到了燕兴保温厂,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跟张书英联系要货,没想到她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张书英连夜组织生产,把所有的工人都召集来,裁的裁、码的码,忙到第二天凌晨5点,活全干完了。上午8点准时把货送到后,饱受工程燃眉之急煎熬的建筑公司领导,看到厂方的车,像见到救星一样,欣喜和感激溢于言表。他们没有想到,张书英是如此守信重质。

1995年,北京某彩管工地工程进入扫尾阶段,其他供货商看到扫尾工程已经没有什么赚头,都纷纷撤离了。那时恰逢年底,工地急需“直埋管”,张书英接到了工地的要货电话,可是自己厂子的产品已经销售一空,现生产也来不及了。为了不耽误对方的建设工期,张书英连夜亲自跟车跑到600里以外的河北某信誉厂家,组织好货源,冒着恶劣的天气前往送货。
大雪纷飞中,车在凹凸不平的夜路上陷入泥坑,雨刷器失灵,只有一个车灯的运货车照着漆黑的路面,饥饿裹挟着寒冷,真是苦不堪言啊!同行的人携手克服困难,连续24小时没有进食,第二天准时把货送到了工地。所有在场的人都被张书英的精神感动了。

张书英没有上过什么学,却用最简单的方法让自己赚了钱。问到张书英经营企业的诀窍,老人告诉我:“我靠的就是说话算数,说到做到。我相信,咱老实人不吃亏。”
张书英就是这样使企业的运作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北京300多家同行企业的竞争中,使市场占有率达到20%以上,坐上了建材墙体行业的头把交椅,与北京众多龙头建筑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品供求关系。像莲花小区、太月圆小区、太阳小区、大运村、现代城、北辰世纪村等很多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荣获部优、鲁班奖、长城杯奖的建设工程项目都使用该厂的产品,她的企业做大做强了。

■  飞翔——把小帆船打造成大旗舰

张书英就是靠这种精神,让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她在经营好新型建材的基础上,开始向多元化经营稳步迈进。
目前,燕兴隆集团公司已经成为集新型建筑板材生产、纯净水生产、旅游开发、餐饮娱乐、璇修古建于一体的多元发展民营股份制企业。2000多平方米的写字楼具有多方位的服务功能,内设接待室、会议室、培训中心、卡拉OK厅,极具实用性;同时,张书英还着眼于旅游开发,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集旅游观光、文化博览、修养健身、休闲娱乐、会议餐饮、托老养老、果品采摘、山泉水洗浴为定位的旅游项目正在突显它的功用,其中筹建的托老养老能力达千人以上的“怡养园”将成为老年人怡养天年的乐土;天然的芦荟饮品、双岐因子胡萝卜汁、天然野酸枣汁等饮料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成为公司的主打产品;以夫姓命名的“贾家酒楼”不仅是集团员工就餐的场所,也在市场中立了足。

张书英的会客室像家一样,摆放着以“拧老太太”冠名的各种饮料,其中有第41届世界射箭锦标赛指定饮品。老人告诉我,公司常常接到一些热线电话,要找拧总,由此闹出一个个温馨的小笑话。随着张书英的肖像被注册成商标,更多的人敬重地称她“拧老太太”而非“张总”了。

■  回馈本土,善待天下
张书英说:“我之所以能成功,一是靠国家的政策,二是靠自己的努力,再有就是靠大家的帮衬。”
创业之初,张书英没向政府伸过手、诉过苦,有了难自己扛;企业成功后,她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和中国的光彩事业,其中投资400万元璇修了遭日军毁坏而废弃了60年的庙宇,又投入同样的款项筹建老年活动站和峨眉山村花园,为的是让本土的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去。
生活中,节俭的张书英不舍得给自己添置奢侈的物件,却不惜重金为老百姓丰富文化生活,给学校投资基础设施,给学生们添置电脑,给职工们改善生活,为残疾危重的病人捐赠。
她说她信奉善待。

其实,从1987年建厂初始,张书英就给厂子立了一条规矩:凡是平谷本地人到厂子购买保温材料,一律不收取费用。即使是在赔钱的艰难当口,她也没收过本地人的一分钱。
我问老人为什么,不是总说商人只讲利益吗?老人告诉我,除了利益,还有人情,人不能总为钱活着。再说,当时本地人日子都不好过,家里安装土暖气,要用点儿保温材料,哪能收钱呢?看到别人用自己厂子的材料,我心里高兴。

我相信这是老人的由衷之言。她做人、做事有自己的准则,并且在多年来,她坚持了这种准则。
我们聊到暮色沉沉,和老太太挥手告别的时候,我突然明白,在别人眼中她所谓的“拧”,其实是用生命磨砺出的一种恒久的坚持。这种坚持散发着一种超常的力量,让她犹如陈年老酒,香醇久远;亦如深谷幽兰,芬芳四溢。也正是这种坚持,使她得以跨越学识的障碍和年轮的束缚,满载着越来越多的梦想,高高地飞翔。

人物录入:吉祥    责任编辑:吉祥 
  • 上一篇人物:

  • 下一篇人物: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人物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被本站转载文章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站地址:http://www.wwf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