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晓燕:影放世界,心系黎族
她一夜成名,是因为曾经主演红遍大江南北的第一部海岩作品的电视剧《便衣警察》;她初次走上银幕,年龄才仅仅十五岁。事业正红火的1991年,她却突然抽离影视界,回到了家乡海南岛,经商从政;影视正兴旺时她又走出国门,足迹踏遍世界多国;曾经她经历了拍摄的险情、父母的病危,与死神的较量,夺回性命。而今,这位女子又走回家乡海南、走进偏远的黎族山寨,探寻将要灭绝的什么?这位曾在八十年代被观众誉为“海南第一美女”的传奇般人物,便是影视演员、商界女子——谭晓燕。
黎族少女的多动梦幻
这个出生于偏远的海南五指山黎族女孩,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她那双大大的眼睛,炯炯有神却又桀骜不训,上有姐下有弟,排行在中间的谭晓燕,却令父母无比头疼,甚至怀疑自己生错了孩子。因为她实在不像个女孩,也实在太淘气得出奇,以致家人都觉得没法管教。每天睡醒后就不停地跑跳疯玩,几乎没有闲暇下来的时候。在这个地方不大、风景美丽的南圣河边,有几处草坪,更是因为淘气的晓燕经常蹦跳而成了光秃秃的不毛之地,以致后来都不长绿草了。而此时的晓燕却已出落成标致美人、靓丽不凡且聪慧灵秀。此时坐在北京天伦王朝饭店,对面接受我采访的谭晓燕,回想起从前至今还大笑不止。
“我是个女孩,却常常跟男孩儿们玩得很疯。经常让父母找不着,常常到河边去摸爬滚打,弄得全身都很脏,父母非常生气,觉得一个小姑娘坐没坐相、站没站相,谁家孩子也没这样的。但我觉得自己很聪明,很小就知道挣钱,从河里挑沙子来卖。”
“那时候你多大?会不会挑不动?”
“很小,也就五、六岁,挑不动的时候就和姐姐一起,一担一担、一点一点地运。”
“你那么小就开始有经济头脑,挑沙挣钱,当时家里有那么困难吗?”
“处在那个年代,这样普通的家庭有很多,妈妈在药品公司,爸爸在商业局,每月都只能领到几十块钱工资,再加上家里有姐姐弟弟,生活不算很宽裕。父母从没让我去,我总是逆他们的意思,不让我挑沙我也去,他们说挣不了多少钱我也去,喜欢折腾。”
“那时候大概能挣多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大概是一立方几角钱吧,每次一堆沙能赚个一块多钱。每次听说拉沙的卡车到了,就兴高采烈,带上姐姐还有一帮小孩子赶紧去挑,尽管每次只能挣一块两块钱,但在当时却是非常珍贵的。把这些存起来,有时被父母也拿去当零用钱,我也不计较,继续积攒。因为当时快要上学了,准备去交自己的学费。姐姐上了幼儿园,而我没上,天天站在姐姐的教室门口,听她们上课,然后等她们下课一块玩,感觉很羡慕。
姐姐跟我差3岁,性格文静,而我却机灵多动,整天跟在她身后,人家都笑我是“跟屁虫”。我常常教她如何对抗父母,她也很听我的。有人欺负她了,我还会帮她出气。
姐姐上学之后,我就经常淘得没影没踪。父亲怕我惹祸,有一次,他出差去三亚的时候,把我也带在身边。那大概是我刚懂事的时候,第一次走出大山,高兴得不行。爸爸带我到三亚的海边,我躺在沙滩上,仿佛听见很多好听的音乐传过来,情不自禁地跳舞,非常兴奋。爸爸去开会,我就自己在海边玩,直到天黑了,爸爸叫我才跟他回去,还很不情愿。”
此后晓燕回到家里,便有了心事。因为当时没有电视,信息也不发达。晓燕常常在玩闹之余,还会想大山的那边,是个什么样呢?是跟三亚一样的大海,还是别的模样?山外的世界,便是常常萦绕在她小脑袋里的谜。
走出梦幻的快乐精灵
也许正是这种多动的机灵,使得晓燕不肯按祖辈传统沿袭下来的习惯去成长和思想。也不肯等同于父亲许多同事的孩子,报考金融财务等方面的专业。“走出大山看看”的念头,在谭晓燕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越发茁壮起来。终于,机会来了!
从不打扮、也不温柔恬静的晓燕,却一直能歌善舞,也许少数民族的血脉,早已给她融进了文艺的天赋。总之,敢想敢做却又不甘服输的晓燕,入学后也是小有名气的“班主”。成绩不错,淘气的业绩却已然减少。学校的制度规矩,已经令晓燕的父母明显地感觉到,女儿的野性自然而然的收敛了不少。
晓燕刚刚小学毕业。正好广东省舞蹈学校来海南招生。个子小、主意大的晓燕瞒着父母偷偷报了名。“因为我性格野,见的世面少,总有点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人家让唱就唱、让跳就跳、丝毫不怵、发挥自如。结果没想到还真考上了。可接下来就只得硬着头皮,跟父母和盘托出。父母的直接反应是不同意。
因为舞蹈学校在广州,我才刚刚十岁,父母不放心。我就软磨硬泡,我现在都记不清自己当时对父母说了什么。但后来听妈妈说,我当时那么一点点大,居然对她说:“你们应该让我去闯,我自己的前途应该由自己来选择。”听到这话,父母都傻了,小小年纪的疯丫头,竟然说出那么有道理的话。其实妈妈是担心我太小,出门不能自立,但我太想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终于磨到父母同意。临走的时候,别的孩子都抱着父母哭,只有我不但没一点伤感,还无比兴奋,率先冲上车去,找了个好位置坐上,然后摆手赶着让父母快点离开,妈妈哭得不行,我却咧着嘴笑,一滴眼泪没有。直到现在妈妈还说我“没有良心”。
上了二年级之后,已经开始有同班和高年纪的男生给我递纸条,说要和我谈恋爱,当时吓了我一跳。我虽然不懂也没谈,更不跟人家讲话,老师说不准谈恋爱我就不谈,全听老师的。但这件事之后我渐渐变得淑女了,看到男生会不好意思,也开始有意无意地躲避男生的目光。偶尔爸爸出差来广州,就来看我。和妈妈三年没见,回到家,妈妈都不敢认了,长高了、变白了、身体也好了,更重要的是我懂事了。
五年的时间很快过去,毕业时由于晓燕舞蹈专业和基础课都是第一名,被分配回海南自治州歌舞团,顺理成章地做了一名舞蹈演员。团长找晓燕谈话,让她报幕,晓燕把在舞蹈学校的独舞、双人舞全部教给了大家,而自己却不能上台,为此她难过地哭了多次。但又得服从分配。谁让她形象好、普通话标准呢,“其实我的普通话很烂,只不过比当地人稍好点而已。我多么想跳舞呀!”
有一次彩排做道具,去替好朋友买铁丝。然后坐在地毯上看人家跳舞无比羡慕和失落。这时来了一伙人,长春电影制片厂要拍电影《南方的岸》,副导演隋桂凤的视线一进排练场,就被角落里的谭晓燕所吸引,径直走到她面前问:“小姑娘,你愿不愿意跟我们去拍电影啊?”
晓燕当时对电影还很陌生,就怯生生地说:“我不懂电影啊,但我愿意去学!”第二天,晓燕就随着剧组去农场拍。穿着少数民族服装,化妆造型后,大家都惊叹这个黎族少女的靓丽,晓燕自己也觉得特满足。从此,这个美丽的精灵,便走上了中国的电影银幕。
大千世界的辗转沉浮
怀揣着对艺术的炽热梦想,谭晓燕于1986年只身前往北京。不同于其他“北漂族”的流离艰辛,晓燕很幸运。当时她的化妆师,著名作曲家王酩的爱人很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黎族小姑娘,视同自己的女儿看待。一直让晓燕住在家里,怕晓燕洗不干净衣服还常常亲自帮她洗,还有著名导演刘国权如同母亲般的关爱……那段时期的幸福经历常常让晓燕回味良久,至今她们还相处得亲如一家人。
当时许同均导演正在拍摄一部名为《珍珍的发屋》的电影,晓燕青春靓丽的形像立刻引起了许导演的注意,于是她顺利进入剧组参与了拍摄。之后,晓燕又拍了《便衣警察》,那是她第一部主演的电视剧,随着《便衣警察》一剧在全国的热播,谭晓燕这个名字也响彻大江南北,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代海岩女主角。逐渐在演艺圈找到自己定位的晓燕在随后几年又连续主演了《轮回》、《南行记》、《泪洒台北》、《过年》等多部影视剧,名噪一时。就在观众正期待她的新作时,1993年,此刻的谭晓燕又做出了一个令世人出乎意料的决定:放弃刚刚在国内建立起来的一切,毅然出国看世界。
此后的七年时间,谭晓燕的足迹遍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法国、新加坡和香港等地。几乎与国内的影视界失去联系,大部分时间都是去了解、去欣赏和观看不同国家的电影。聊起那几年的生活,晓燕整个人都轻松起来。
“在国外的日子,我可以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后一杯可乐,一个热狗,穿梭于各个电影院,很开心。几乎天天都在看电影,遇到很好的片子,会重复看上两三遍。就是在那段时期,我对电影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有了自己对这个行业的很多想法,甚至勾起了我的创作欲望。在国外的时间基本上就是这么打发的。每天充实而又放松,却没想过要在哪个国家扎根,总觉得走走看看、观光旅游还可以,那里的一切都不属于我。直到1999年的某一天,我在新加坡,一个女朋友的车里放着高峰的歌“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没有出国的时候我并不清楚自己有多爱国。出去以后,国内的任何消息都会让我关注,尤其是好的消息更让我感到开心。这首歌当时感动得我热泪盈眶,眼前闪过了很多熟悉的面孔,突然一种冲动,觉得自己漂泊的时间太长了,也应该回去了。”就这样,在国外漂泊了多年的谭晓燕,登上了回国的班机。
也许是天性使然,每当有重大决定或人生抉择的时候,谭晓燕很少拖泥带水、犹犹豫豫,决定了就很少后悔。她深知积累的重要,但更清楚七、八年间远离了国内的影视和观众,意味着什么?
自从《泪洒台北》之后,七年间国内的影视业迅速发展,而一直没有再接戏的谭晓燕,已经逐渐被观众淡忘,靠什么再重返演艺圈?面对种种疑问和置疑,晓燕说:“首先是自己的心态摆得好,不给自己太多压力,当然我也希望能遇上好导演、遇上好剧本,但这些都很难,因为现在的知名度不够,重新回来,被选择的机会肯定会比现在当红的演员们少很多。但我不后悔,毕竟那些年在国外,对电影的积累使我在表演内涵和角色把握上厚重了很多。曾经我和朋友一起出去采风拍照,因为遇上了台风礁石的缘故,我们的船翻了,差点儿丧命……对于这事,家人和朋友都觉得太玄,可是在我看来,只要喜欢,就会去追求,没有什么值不值得。现在的我,做演员、做策划、做制片人、也做投资人。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尝试导演,用镜头来讲述故事。人生对我的历练,对于剧本的掌控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不过那应该是以后的事。目前我希望自己能够多学一些,对自己也是一种提高。”
可是生活往往不那么尽遂人意,有时会在看似顺利时,带来一些突如其来的重大考验。回想起来,谭晓燕觉得有时骨子里执拗的坚持,也会迎来另一片蓝天。
挚爱亲情的永不放弃
1995年谭晓燕的父亲在五指山因为突发胆结石被送往医院手术。可是由于医疗水平落后,手术出现了意外加之术后发生感染,晓燕的父亲一度病重,生命垂危。
当时正在香港游历多时的谭晓燕,得知这一情况火速赶回国内。在看到父亲的那一刻,她惊呆了!父亲才60岁不到,身体一直很好,可眼前的父亲令她大吃一惊,只见父亲无力地瘫卧在病榻上,肌肉因为无法正常进食而有些枯竭,皮肤也松懈地耷拉在床边;长时间的不能动弹,使父亲全身布满溃疡,痛苦异常。晓燕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转院,迅速把父亲转到医疗条件好的地方进行救治。可是这一决定,顿时遭到全家族的一致反对,大家都骂她无情,说父亲此刻的身体状况根本受不了一点折腾,更别说是颠簸八个小时送到海口。在大家的争执中,父亲也许意识到了什么,他把晓燕招到床边开始交待起遗言。“晓燕,你要照顾妈妈,也要照顾好姐姐弟弟。爸爸没有钱也没有权,这些年全靠你自己的努力,从小山寨走到大北京,爸爸不能为你做什么,我已经快不行了,要走了。你是我的骄傲,是我们全家人的骄傲,更是黎族人民的骄傲!你一定要记住这一点,所以你要更努力,要为你的同胞、为你的家庭,努力去做更多的事情。爸爸不是好爸爸,不能照顾到你……”坚强的晓燕一直强忍着眼泪听父亲说完,她的心里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只要紧紧握住父亲的手,他就不会离开!我一定不能让父亲走!因为我是历史上第一个走上荧幕的黎族姑娘,我做到了让黎族骄傲的演员,而且这么多年都没有第二个人做到。老天爷应该会给我力量,让我的父亲不要离开我……当时就觉得自己具有这种超能力挽回父亲的生命。”后来在晓燕的一再坚持下,父亲最终被转到海口的一家部队医院做了手术。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坚持,奇迹发生了。父亲的身体真的开始好转起来。这期间,晓燕哪里都没有去,她觉得这些年来,自己给家人的时间太少,没尽到孝心却总觉得来日方长,疏忽间差点酿成永久的遗憾。世间最珍贵的就是亲情,相比之下其他都不重要。于是接下来的时间里,谭晓燕天天陪伴在父亲的身边,陪他聊天、陪他说话。父亲恢复得很快,终于在一年之后完全康复,她才开始工作。
可是,命运却并没有放弃对谭晓燕的考验。八年后的冬天,晓燕的母亲回五指山过春节,一直感冒咳嗽都拖着没去看,后来到成都去看女儿拍戏时,晓燕的一个朋友才说:“你妈妈气色不对啊。” 晓燕这才带她上医院,一查就查出了问题。后来回到海口又复诊,当时已是2004年底,母亲被确诊为肺癌晚期。这无疑于晴天霹雳,但晓燕不能让自己惊慌。为了让母亲安心治疗,晓燕让全家人都瞒着她,骗她只是肺炎。当时的情况很糟糕,几乎所有的人包括医生都说:“准备后事吧,现在继续住院也是浪费钱。” 晓燕想把妈妈转到医疗条件更好的广州,当时也是全家人都反对。顶着重重压力,晓燕再一次“固执”起来。等把妈妈转到广州,情况却并不乐观。很多医院在看了妈妈的病情之后都拒收,最后还是托熟人关系才联系到医院。也就是那个时候,晓燕开始信佛,走了很多寺庙,拜了很多观音。听人说西藏那边的“圣水”很灵,她硬是带着满满的希望,一个人不远万里,跋山涉水,背着大大的旅行包扛了几大瓶回来为母亲祈福。也许是晓燕的孝心感动了上苍,也许是她的坚持再次得到了肯定,妈妈的癌症竟然在几年之后不治而愈。如今父母的身体都健康硬朗起来,并还能时常做些力所能及而又开心的事情。
两次从死亡线上,把挚爱双亲拉回的晓燕,颇有感触:“亲情是无法割舍的,无论遇到什么,亲人都是我最大的力量。维护好亲情,也就是维护好了家庭的温暖和希望。”
情路坎坷的善心依旧
亲情的转机,给了谭晓燕莫大的安慰。可是爱情路上就没那么顺利了。由于谭晓燕天生丽质,追求者绵延不绝,但观念传统的她,一直到了1986年,来北京继续发展影视事业,才开始正式谈恋爱。对方虽不是圈内人,却高大帅气,天性谦虚毫不张扬,儒雅体贴,也很斯文细致,很多人当时都羡慕晓燕找到那么好的一个归宿。
“第一次去他家,他母亲很喜欢我,把我当自己女儿一样。他父亲却有些威严。他介绍说:“爸爸,这是我女朋友谭晓燕。”他父亲说:“嗯,哪儿弄来的?”他笑着说:“海南的,少数民族。”然后他父亲又过来问我:“离家那么远,会不会想家啊?”后来经过了解的加深,才发现他父亲是个非常好的人,很和蔼可亲。
我们逐渐了解后,深深地相爱了,但在我1987年拍完《便衣警察》之后出现了问题。
我的知名度高了,片约也增多了,在家的时间越来越少,而他却希望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但又不可能不让我拍电影,他性格内向,有些话只能闷在心里。我忙忙碌碌加上也年轻,根本没想到考虑他的感受,他承受不了的时候,我仍坚持着自己的习惯,然后两人就开始吵架。
那时已经准备要结婚了。双方家长都已经见过面,也很满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双方都认定了对方会是自己的另一半。然而随着《便衣警察》播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方面在慢慢改变,争吵也越来越多。
也许是因为当时年轻不太理解这段感情,如果放到现在,可能会是另外的结局,爱一个人肯定会有一方做出让步,但有时让步会换来更多的幸福和快乐。只是在当时并不懂。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没有太多为对方着想。只是选择逃避离开。
当时正值海南的领导找我,说我是第一个著名的黎族演员,家乡的影视事业需要我回去做贡献。我就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结束了那段感情以后,晓燕后来的生活中,遇到了另一位他.。在生意上他教会了晓燕很多,对她的影响也很大,当时为了他,晓燕也曾放弃拍戏。后来谈到结婚,他同样不希望对方再出来做事,希望对方专心在家做个幸福的全职太。开始晓燕也曾妥协过,并且在他的影响下,开始居家并慢慢接触体育运动,开始打球、游泳、锻炼身体。由于他的成熟。使得晓燕的性格也慢慢开始转变,变得比以往平和稳健、更加从容。可是,表演事业毕竟是晓燕的最爱。渐渐地执拗坚持的本性,使得晓燕不甘因此放弃,由于执意要拍戏,加之杂七杂八的小问题的积累,导致双方最终没能走到一起.。
“很多人都觉得女人太有名气、太强大,会让男人感到很多压力,觉得这个女人不可爱。但我不觉得,相反一个成功的女人更需要关爱,更有责任感,她会更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并使自己的家成为一个安定幸福的避风港。所以现在我习惯于清净,不会去考虑太多,一切随缘。
对于两任男朋友,我并没有什么怨恨,相反还很留恋他们带给我的快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毕竟他们都是有恩于我的。
”
命运有时往往很公平。情路上并不顺畅的谭晓燕,多年来从未苦心孤诣地经商下海,有一搭无一搭地却总能在生意上,得来意外欣喜。
无意插柳的商界之路
谭晓燕传奇人生的转折开始于1991年。当时海南文体厅的厅长,还有影业公司的赖总,专程来北京找她,希望她能够回去建设家乡,因为当时并不了解这一行,本身也有片约在身,晓燕第一次并没有动心。直到第二次赖总出差路过北京就又来游说:“海南那边没有影视方面的产业,而你是唯一人才,希望你能够回去。”直到这时谭晓燕才意识到身上的担子并不轻,她天真地认为自己回去,也许就能改变海南在影视方面的现状。可回去之后并不是那么回事,落差很大,没有预期的效果。曾经做演员时很轻松,只管演好自己的戏就行,而做了领导则需要自己去融资、去经营,压力很大。当时的晓燕经常会觉得失落,暗自掉眼泪。可是这边的事情没做好再回去拍片对不起领导的信任嘱托,况且这也不是自己的个性。只能定下心来继续努力,后来她就自己承包了影视部。1992年因为赶上开放海南、发展海南的好时期,股市整体并没有像现在那么大的风险。谭晓燕又开始进入股市,对股票行情一概不通的晓燕,却在股票增值时,一出手就赚到了为数可观的“商海第一桶金”。
凭着这第一桶金,晓燕开始游走在商海。后来谭晓燕和朋友又开始投资房地产业,虽说房地产这个东西有时候显得遥遥无期,无法今天投资明天就看到回报,但晓燕一直坚持努力着。更多的时间里,她还是愿意拍戏,徜徉于终生不舍割弃的影视表演。但并不把商界的事情列为重点。
晓燕的商界生活真可谓丰富多彩。除了房地产,她在1998年底又进军其他领域,开始投资兴建旅游项目。那些日子她很开心,每天看到那些图纸,想像这些东西变成现实的场景,常常会兴奋得睡不着。只是很遗憾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再次被搁浅。虽然损失了一些资金,但晓燕从中学习了很多。尽管有些苦、有些疲惫,能学到新的知识她就很快乐。
晓燕说,下一步仍然要致力于办一个属于自己的影业公司,拍几部自己的影视片。
在商界打拼了多年的谭晓燕,凭着自己的努力与拼搏,就算不能说是如鱼得水,但也至少一帆风顺着。她说正是由于这些难得的经历,她才不断地成长学习、丰富进步。
心系黎族的自由随性
也许外界认为女人一旦接触生意,就会变得缺乏女人味或咄咄逼人。可晓燕并不这样认为,她始终有自己的一套思路。“有些人觉得我在办事时会有些很严厉的表情,但其实我对身边的人都很体贴啊。”谭晓燕笑着说。
对于女人最重要的品质,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有人觉得是坚强,有人觉得是温柔,也有人觉得是相貌.。晓燕说:“相貌固然重要,但肯定不是最重要的。有魅力的女人不一定成功,而首先应该是宽容、智慧的,就像王小慧所散发出来的一切就会让人们觉得她就是一个有魅力的女人。”同样直面死亡,谭晓燕与王小慧两个女人对于自身的思索却是截然不同的。王小慧是一个不停的在走、在忙的女人,她面对死亡,目睹丈夫的去世,看到更多的是时间的短暂和生命的消耗。
而谭晓燕把父母从死亡线上拉回之后,才体会到人生的短暂,觉得不应该让自己活得太累,一定要学会享受生活、心态平和、淡定自如。现在的她坚持健身和练瑜伽。因为练瑜伽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过程,她要让自己放松,每天听一些音乐。根据不同的心情选择不同的音乐。品着红酒,欣赏影碟,彻底放松。目前她对自己的生活状态相当满意,觉得只要活得轻松健康,拥有好身体,很开心地生活就好。现在太多的人都会觉得自己在绝对孤独和相对孤独中游离忙碌,心与心之间仿佛隔着一片汪洋。晓燕却不以为然,她从开始信佛,就一直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份清静。她觉得爱情应该随缘,要相信缘分、等待缘分。
走出家乡的谭晓燕其实一天也没真正放下过家乡的一切。她的梦想就是把家乡的织锦工艺带出海南,甚至走出国门。她说:“历史上元朝的黄道婆就曾到海南学习织锦手艺,当时的工艺就已经相当成熟,但现在要想把这个事业恢复和发展也很困难,因为这个手艺已经濒临失传。好在政府比较支持,正组织下岗职工来学习民间工艺,我可能也会在传统作品上融入新的元素。比如说我们可能会把龙被,织成四幅绣进屏风,做成工艺品。我们会有设计师、制作工坊和销售的一体化规划。主要就是想把民俗文化保留并发展下来。”
这个从黎族山寨走出的奇女子,带着身上特有的随性与自然,呈现给我们的,是她一路走来的一段段不平凡的经历。有泪水,更有欢笑;有放弃,更有坚持;有挫败,更有成功……现在的她常常会回到海南,回到当时出发的地方,去古朴的黎族山寨找回一种在大城市待久了却不能替代的净化与回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