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回放
客人打包锅底 触发办厂灵感
上世纪六十年代起黄家就做起了火锅生意,当时叫“黄火锅”。黄世雄大学毕业后第三年,全面接手家业,改名“露凝香”。1987年,几位外地人光顾了黄世雄的火锅店,用餐完毕,意犹未尽的客人表示想把锅底打包带走,回家自己做。那个时候左邻右舍做菜时经常到店里来舀两瓢底料,灵感闪过,“为什么不把锅底做成产品呢”,说做就做,那时候的黄世雄,白天在外采购、谈业务、经营店面,晚上在家里研制火锅底料,功夫不负有心人,1988年,马王乡底料厂建成,每天的销售额最高达到10多万元。后来,因家族不和,露凝香几乎退出江湖。
感言
把脑子里的东西兑现
要肯动脑子,愿意吃苦,不放弃,懂得把脑子里的东西在现实中兑现。想在别人前面,走在别人前面,至少在当时看来,成功轻而易举。走在前面就可以看到大片的天空,而不是别人的后脑勺。
建议
想立即致富最好“买彩”
创业不是儿戏,必须深思熟虑,完美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创业首先就要思考,要问自己,能吃苦吗?有准备吗?有基础吗?有条件吗?你的优势在何处?资源在哪里?变数怎样?胜算几问?能够接受失败吗?具备了条件吗?创业还要学会忍耐,想要立马成为富翁最好别创业,干脆买彩票。(记者 陈柯)
个体户王刚
故事回放
五四路上摊贩 6年赚了200万
上世纪80年代初,23岁的王刚(现为朝天门市场个协会长)看到乡下表哥在新华路卖出一台空调就赚了四百元,觉得很吃惊,于是决定与人合伙在五四路摆摊做服装生意。那时候虽然销货不愁,进货却很艰苦。因为重庆本土缺少生产企业,需要乘坐几十个小时的火车到广州、福建等地进货。途中困了就在座位底下垫张报纸倒头便睡,有时候没买到座位票,只能白天站起,晚上就睡在过道上。袋中钱若太多,则分别缝合在几处。在五四路卖了6年衣服,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达200多万元。
感言
创业时别“人格分裂”
王刚认为,如果一个创业者没有价值观是可怕的。因为你失去了在乎什么、选择什么、向往什么的标准,那么创业思路就会出现“人格分裂”。所以,一定要把握好三个尺度:宏观上的理想(价值观),中观上的目标(战略发展目标),微观上的计划(阶段执行计划)。
建议
先积累第一手经验
王刚说,从狭义上说,第一桶金就是钱,但广义上来说应该包括很多东西,比如为人处世、与人沟通的技巧、危机处理能力等等。所以我们要赚取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就是人生的经验。同时还要卧薪尝胆,先积累第一手经验。(记者 陈曦希)
重庆摩帮元老吴渝侠
故事回放
物物交换搁浅 卖白糖赚50万
与尹明善、左宗申等人同出江湖的重庆摩帮元老——吴渝侠,1991年从同学那里打听到一个消息,俄罗斯非常缺白糖。于是他立即去了俄罗斯,几经磋商,俄罗斯基本同意,让吴渝侠用2火车皮白糖交换450辆“伏尔加”。吴一边组织俄罗斯的汽车装运,一边跑到广西,抢购了3000吨白糖。但是,由于关税调整,最初的计划搁浅。从广西买的那批白糖,只能放置在中俄边境。这时,他听到一个好消息——中国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正在四处找白糖,准备与俄罗斯交换重要物资。吴渝侠在中俄边境找到了那家国企的负责人,将手中的白糖全数售出,赚到了50多万元。
感言
遇到难题要思突变
创业遇到难题时要思考如何突变,关键是要看准市场,锲而不舍才能成功。
建议
充分了解政治环境
在创业期间,尤其是开发国际市场时,首先要充分了解政治环境。(首席记者 孙黎明 实习生 邓叶娟)
“开县小吃王”谢世洪
故事回放
京城做小吃 一年赚了40万
2002年,开县人谢世洪向亲戚朋友借了20万,在北京西站附近开了自己的第一家近百平方米的小吃店。但开业不久,突遇非典,这时候别的同行纷纷关门走人,自己却苦守坚持,30天后情况好转,政府鼓励大家多外出,谢世洪把重庆的大排档吃法搬到京城,小店爆满,每天的流水账达1万多元。小吃店开张一年左右赚了40万,谢世洪还清了20万欠款,还剩下近20万。用这20万继续开店,目前,他已经拥有了7家分店。
感言
让“机会”的价值最大化
谢世洪说,创业面临风险的时候必须坚持,但是还要不停地想办法适应你所处的环境的变化,否则就很难让“机会”的价值最大化。
建议
机会没消失就要坚持
他建议创业者不要浮躁,只要机会还没有消失,那么用吃苦和忍来坚持,是非常重要的。(记者 刘芳芳)
80后财富人物高燃
故事回放
智力合资进军视频金矿
2004年,高燃通过朋友的渠道,结识了江苏远东集团董事长蒋锡培。蒋以个人名义投给了高燃100万,可高燃的电子商务计划并不成功,这笔钱没有烧出财富。不过,蒋锡培很相信他,后来又给他追加了100万,他开始选择另外一些项目。这时清华的同学邓迪琢磨出了P2P流媒体传输技术的应用,2005年2月两个人走到了一起,并在6月将各自的公司合并,专做视频直播的Mysee诞生了。几个月后,Mysee得到了上千万美金的风险投资,就此,高燃一举成名。
感言 “想做点事”支持前行
高燃说,当时就是想做点什么出来,那种“想做点事”的感觉紧紧抓着他,让他最终走到了Mysee视频点播这个矿藏。
建议 利用好所有人脉资源
高燃说,创业当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利用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哪些人在哪些领域可以给自己帮助,以及给予什么样的、多大程度的帮助,都要想清楚。因此,没有工作经验的年轻人最好不要轻易创业,“总不能什么都不懂就瞎搞吧。”
腾辉董事长董瑞葆
故事回放 山城10年掘金16亿
“我掘第一桶金花了10年时间……”来自香港的重庆腾辉集团董事长董瑞葆说,1988年,为采购原料第一次来到重庆。记忆中,这座古老的山城给他的印象是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他觉得未来的城市建设就是机会。1994年,他投入100万美金,进军重庆水泥市场,此后经过多次“转身”。到2004年,他看到了房地产的商机,毅然决定退出水泥市场,转让公司,至此,他才博得对于他本人来说,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16个亿。
感言 打了个漂亮的“时间差”
董瑞葆介绍,成功掘的第一桶金的关键是打了个漂亮的“时间差”。1994年,他发现,当时重庆市区的楼房普遍高不过12层楼,发展水泥项目符合这个地区产业发展方向。后来事实证明,这个方向是很准确的。
建议 看准了就别等待观望
董瑞葆建议正在投资创业的人,,投资不宜老是等待、观望,一旦看准了市场,越早进入,投资回报就可望越大。(记者 杨道兵 实习生 杨雪峰)
福布斯富豪严介和
故事回放 舍得吃亏赚了800万
1992年,已在商界混迹多年的严介和(现华洋集团董事局主席),成立了建筑公司,最初,公司并无名气,严介和只得四处打听正在修建的南京绕城公路中,有没有别人不肯干的工程。后来终于找到3个造价29.4万元的涵洞没人肯干,不过经层层转包已经是第五包了。经过初步测算,要是接手这3个涵洞,最少亏5万元。“即使亏也要做,用工程质量来打我们的招牌。”严介和立马签下承包协议。140天的工作量,他们只花了72天。那年春节后,工程指挥部去工地视察,发现工程的每个细节都无可挑剔。后来,指挥长找到严介和,确定引江建筑公司做指令性分包业务。他因此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800多万元。
感言 一流人才创造机遇
吃亏是福,有舍才有得,舍要注意舍的对象;从“异想天开”到“无中生有”,一流人才要自己创造机遇。
建议 创业选好进入产业
产业决定命运,所以创业时要选择好的产业进入。要成就一番大事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智商、苦难、阅历。成就伟业的人,大都有着超乎常人的苦难和坎坷。没有这个,他就没有柔韧的一面,容易胜则骄,败则馁。(首席记者 孙黎明 实习生 邓叶娟)
“股市第一人”杨百万
故事回放 万元买国债半天赚800
杨百万真名杨怀定,第一桶金是在1988年4月的一天,媒体上“上海将开放国债交易”的消息引起杨怀定的关注,于是他就在开市头天一大早用攒下的一万元买了三年期国库券。“银行利率5.4%,三年期国库券年利率超过15%,为什么不买?”杨怀定就这么简单地想。等下午大家明白过来,价格一下就涨到112元,杨怀定抛掉了。就半天时间,他就赚到了以前一年的工资——800元。
感言 投资要抓政策机遇
杨怀定说,其实现在回想起来当年的原始积累,主要是抓住了政策机遇,其实现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政策机遇,只要敏感地快速抓住,机会就是你的。
建议 创业者要勤学善思
对于创业者,杨百万认为要和炒股票一样勤学善思。“期望值越提越高,那就走向崩溃,我不是,我和失败的人区别就在于,我期望值不高,我是以一个下岗职工的心态在买股票。”杨百万说,坚持自己不贪的投资理念,还要坚持不懈地学习。(记者 柴伟 实习生 王颖 杨涵筱)
优酷总裁古永锵
故事回放 将爱好转化成创业项目
“我的第一桶金实际上是找到一个项目。”优酷总裁古永锵说,一般的创业模式是有人有事去圈财,古永锵是有财有人去找事。“旅游和看视频是我的两大爱好。2001年的时候我离开搜狐,自己获得风投后不知道做什么。后来,最终选择了做网络视频,而2006年是中国视频元年,我选择进入视频行业的时机也比较适合。”古永锵说。
感言 创业期团队感觉更浓
创业期公司的好处真的像一家人或者一个团队的感觉更浓一些。早期尤其是团结精神,包括很多方面可以去影响公司的幅度会更大,这是一个小船和大船的区别。
建议 要选最默契的投资方
选择到最为合适默契的投资方非常关键。只有在长远的战略目标和经营思路上能达成深度默契和共识的股东,才能没有后顾之忧。(记者 柴伟 实习生 杨涵筱)
财富对对碰
严介和评黄世雄:
克服人性弱点很重要
就事论事已经于事无补,有些意识形态上的东西和他的人性弱点才是祸因,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一定是先强而后大,盲目扩张不是先人一步,而是自身内心膨胀的一种表现,兄弟不和也是。企业家群体自以为是的时候,就是失败的边缘,可是不自以为是、坚持己见的人,很少能成功,这也是一种博弈。心胸决定成败,先强而后大:企业发展应该是加减乘除的顺序,加是发展壮大的过程,原始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要做减法,减法是做精,为乘法作准备,每个企业家和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尽管表面风光,可也是危机四伏祸福相倚,深入地对个人和企业的经营做次体检,查漏补缺做精企业,然后再做大。不要跟着学院派说的先做大再做强的路走,世界只有五百强,不会有五百大,强是追求的目标,盲目做大只会从规模经济走到规模不经济。记者 孙黎明
董瑞葆评价严介和:
我非常佩服严氏文化
重庆腾辉实业公司董事长董瑞葆评价严介和:昔日胡润富豪榜的名人,各种特殊的身份使得严介和接连成为新闻关注的焦点人物。严的个性思维太独特了!非一般企业家能比。而且他的思维经常是逆向型的、反叛型的,尽管颠覆常规,却让人耳目一新。由于严介和极富个性的严氏文化,也就形成了极其特别的太平洋企业文化。严介和崇尚“一流企业做文化、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资本;三流企业做项目、产品”,即便在谈判桌上,他也屡屡创下通过“文化”制胜的奇迹。“对此我很佩服。”董瑞葆说。(记者 杨道兵)
董瑞葆评价谢世洪:
他找到了好的投资项目
重庆腾辉实业公司董事长董瑞葆评价谢世洪:重庆投资者谢世洪从学徒到老板的经历很不容易,因为投资创业没有灵丹妙药,但创业成功有其必备的条件。如首先要选择好的投资项目,谢世洪发现北京小吃店利润高的特点,同时成都名小吃在北京少,市场前景好、竞争不激烈、北京市民喜爱,这就奠定了该项目值得投资的基础;其次是选择合作伙伴,因为现在经济发展是多元化的,一个人单打独斗很难成功,必须实现优势互补,这样才能使“渝满天”品牌做强做大;再次是发展思路比较明确,品牌意识强。当开县投资者不断增多,队伍不断扩大后,为了在北京打造“成都小吃航母”,成立了开县商会,发展“渝满天”连锁经营品牌,找准了自己的市场定位,进行市场规划、经营策略等。
“这个案例很值得刚起步的投资创业者学习和借鉴”董瑞葆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