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建行回归国内 A股市场
2007年9月25日,中国建设银行发行的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在香港市场上市近两年后,建行正式回归内地市场,至此,四家已完成股改上市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完成了“会师”A股市场的壮举。
当天,建行A股以8.55元开盘,盘中一度达到9.05元的最高价,并报收于8.53元,比6.45元的发行价高出32.25%。
按照该行90亿股的IPO计划,本次筹集资金最高达到580.5亿元,创A股募资历史新高。建行A股发行价格确定以上限定价,每股6.45元。申购时,网上网下共冻结资金金额高达2.26万亿元,刷新了当时内地历史记录。
建行回归A股市场,令内地投资者享受到金融改革的成果,并成为稳定A股市场的重要因素。
点评:从2003年底开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经过这些重大的改革,到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取得相当大的进展,无论是银行利润率水平,还是风险管理及运作机制转换都取得很大成绩。特别是今年国内股市的繁荣,更把国有银行改革推上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方面,今年,工行的市值超过世界最大、成绩最好的美国花旗银行;另一方面,几家国内最大国有银行都成为国际上业绩较好的银行。如果不能够让业绩良好的国有银行回归国内A股市场,一则国内投资不能分享这些国有银行改革后的成果;二则也无法让这些国有银行更好利用国内资本市场,以便为国有银行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三则也不利于中国的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因此,建行的A股上市,给国内A股市场带来一股清风,从而使国内投资者、建行自身及国内A股市场都能获得多赢的发展。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建行的A股上市成功,并非仅是IPO资金获得多少、建行的股价有多高,更不是有多少资金来申购,而是改变了国内外对H股的认识,改变H股对中国经济及资本市场的影响,让大量的H股纷纷返回A股,让中国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因此,把这一事件作为国内今年银行业的一件大事是名至实归。
8 首只人民币债券赴港发行成功
2007年6月28日至7月6日,国家开发银行在香港面向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成功发行50亿元人民币债券,这是内地金融机构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行的第一只人民币债券。
人民币债券成功在香港发行,有助于香港债券市场的发展壮大,促进内地和香港经济的互动发展。
既体现一国两制的特殊性,同时更体现一国两制的效率与搭配。
点评:人民币债券赴港成功发行是我国香港与内地金融改革组合效应的体现,是我国金融利益最大化的体现。而在我国人民币货币压力与香港货币风险中的这种对策组合,既体现“一国两制”的特殊性的灵活,同时更体现“一国两制”的效率与搭配的“艺术”性,有利于两地经济金融以及银行合作与协调,有利于化解和防范金融压力与风险。
面对人民币升值压力与流动性过剩局面,我国政策监管与金融经营机构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平台,灵活借鉴金融产品组合实施有利于我国两地资源最佳配置与风险化解的思路,推出人民币债券在香港落地,这种实践是我国金融创新的一种典范。而这种对策更是基于我国金融独特的特点,将“一国两制”国情有效利用达到最恰当和最有效的把握。人民币压力和流动性过剩通过香港国际化的金融中心得以释放和减压,并给予香港实际的支持和保护。同时,人民币走向香港市场,我们同时需要密切关注金融风险。
9 首家创新型金融租赁公司成立
2007年11月28日,由中国工商银行独资设立的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正式开业。这是国内首家获得银监会开业批准的创新型金融租赁公司,也是设立在天津滨海新区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
该公司注册资本20亿元人民币,注册地为天津滨海新区。工银租赁主要经营船舶、飞机和大型设备的金融租赁业务,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各类租赁、租金转让与证券化、资产管理、产业投资顾问等创新型金融服务。工商银行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飞机融资银行,也是最大的船舶融资银行之一,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是工商银行探索综合化经营发展的重要举措。
工银金融租赁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最大的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体系雏形基本形成。
点评:当中国经济由计划走向市场时,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成了这种转轨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在这种条件下,传统业务往往就会成为国内银行业最基本的盈利模式。可以说,只具有单向性盈利手段与工具的国内银行,是无法适应中国快速增长经济发展之需要,也无法面对金融全球化下的市场竞争,因此,国内银行如何冲破传统的经营模式,走出计划经济的困境,是国内商业银行真正现代化及市场化的关键所在。
工行的创新型金融租赁公司的成立就是这种变革的一种重要尝试。如果商业银行能够通过合资、设立、收购和参股、控股非银行金融机构等方式,不仅能够改变传统商业的经营模式,而且也能够建立起国内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平台,从而为整个国内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找到一条新途径。这就是中国工商业银行创新型金融租赁公司成立的意义所在。
10 光大银行重组取得重大突破
2007年8月5日,光大银行重组方案获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方案要求改革重组光大银行,成立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市场化方式集中处置不良资产,适时引入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择机公开发行上市。同时方案明确了汇金公司代表国家出资并控股光大银行的重组形式,光大银行改革开始正式启动。
11月14日、11月28日,光大银行董事会、股东大会先后通过汇金入股方案;11月30日,汇金向中国光大银行注资200亿元人民币等值美元全部到位。汇金注资后,光大银行总股本282.1698亿股,汇金公司占其总股本的70.88%,成为光大银行第一大股东。
光大银行重组始于2004年,汇金注资到位,标志着历时近四年的光大银行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为下一步处置不良资产、引进战略投资者,最终力争在明年年中实现上市铺平了道路,并为今后光大集团的重组改革奠定了基础。
光大重组深层意义在于其“探索现代金融控股模式,为中国金融改革探路搭桥”的先锋作用。
点评:光大集团重组历时4年,漫长艰难。光大集团的重组,涉及到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乃至不同产业,更涉及到众多利益主体。牵一发而动全身。从集团内部资产的角度来看,光大集团所涉及的行业包括金融、地产、投资、会展、环保、石油、采伐、娱乐、饭店和物业管理等等。在股权结构上,即有全资的、控股的,又有合资的、参股的;在管理上,即有直接管理的,又有托管的、挂名的。重组涉及到协调各方利益、组织架构重组和人事安排,其难度可想而知。
光大重组蕴含的深意不仅止步于“光大改革”这一微观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其“探索现代金融控股模式,为中国金融改革探路搭桥”的先锋作用。
目前,中国金融业从分业经营逐步过渡并走向混业经营的态势已经确定,许多金融机构已经开始搭建其金融控股公司的框架。与其他机构相比,光大的金融控股“有名有实”,而其他正在或已经搭建金融控股框架的机构则“有实无名”。名正则言顺,名分差别将使光大与其他金融机构明显区别开来。光大模式的运营情况,未来将有助于金融混业经营模式选择的判定和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