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所在位置: 女性财富网 > 女性健康 > 美容美体 > 正文
12种普通水果常被造毒
作者:佚名    健康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9-13
页面功能:【加入收藏】【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日前,广州市食品安全信息网和中国食品网曝光了12种常吃的“毒”水果,涉及柑橘、荔枝、苹果、梨、葡萄、西瓜、香蕉、桃、桂圆、芒果、柿子以及大枣。“毒”水果多是超范围、超剂量使用化学药剂,严重威胁人们健康。这是商家投顾客所好才炮制毒果,因此消费者不要“以貌取果”。

12种常吃的“问题”水果这样造毒

  桃:用工业柠檬酸浸泡

 

  水蜜桃用工业柠檬酸浸泡,桃色鲜红、不易腐烂。这种化学残留会损害神经系统,诱发过敏性疾病,甚至致癌。半熟脆桃,加入明矾、甜味素、酒精等,使其清脆香甜。明矾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铝,长期食用会导致骨质增生、记忆力减退、痴呆、皮肤弹性下降以及皱纹增多等问题。白桃用硫磺熏制,还   会有二氧化硫的残留。

  芒果:生石灰捂黄

  青芒果用生石灰捂黄,使表皮看起来黄澄澄的,但吃起来却没有芒果味,也存在过量使用防腐剂的问题。

  香蕉:用氨水催熟

  用氨水或二氧化硫催熟,这种香蕉表皮嫩黄好看,但果肉口感僵硬,口味也不甜。二氧化硫对人体神经系统造成损害,还会影响肝肾功能。

  梨:催长素令其早熟

  使用膨大素、催长素令其早熟,再用漂白粉、着色剂(柠檬黄)为其漂白染色。处理过的梨汁少味淡,有时还会伴有异味和腐臭味。这种毒梨存放时间短,易腐烂。

  西瓜:膨大剂催大

  超标使用催熟剂、膨大剂和剧毒农药,这种西瓜皮上的条纹不均匀,切开后瓜瓤新鲜,瓜子呈白色,有异味。

  葡萄:放入乙烯变紫

  把尚未成熟的青葡萄放入乙烯利稀释溶液中浸湿,过一两天青葡萄就变成了紫葡萄。这种葡萄颜色不均,含糖量少,汁少味淡,长期食用对人体有害。

  柿子:用酵母催熟

  生柿子用酵母或催熟剂来催熟,但柿子的甜度大减。还有果农在生柿子蒂巴处点上“一试灵”使之红透。这些化学药剂都会产生残留,使柿子带毒。

  大枣:用化学剂染色

  用开水泡,不管多青的枣用开水一泡马上变红。还有果贩用化学染色剂染色,用工业石蜡打蜡,使大枣带毒。

  桂圆:喷洒硫酸变艳

  喷洒硫酸或酸性溶液浸泡,使其颜色鲜艳。硫酸具有较强的腐蚀性,会灼伤人的消化道。还容易引发感冒、腹泻以及强烈咳嗽。

  荔枝:硫酸浸泡改色

  用硫酸溶液浸泡、或用乙烯利水剂喷洒,使变色的荔枝变得鲜红诱人,但很容易腐坏。这类溶液酸性较强,会使手脱皮、嘴起泡,还会烧伤肠胃。还有果贩会用硫磺熏制,而二氧化硫对眼睛、喉咙会产生强烈刺激,导致人头昏、腹痛、腹泻。二氧化硫还会致癌。

  柑橘:工业石蜡抛光

  柑橘类水果储存中超量使用防腐剂,在出售中用着色剂“美容”,用工业石蜡抛光。工业石蜡的杂质中含有铅、汞、砷等重金属,会渗透到果肉中,使用后会导致记忆力下降、贫血等症状。

   苹果催红素增色

  用膨大素催个,催红素增色,防腐剂保鲜。过量使用膨大素、催红素、防腐剂会伤害肝脏。零售果贩还会给苹果打上工业石蜡,目的是保持水分,使果体鲜亮有卖相。芳子

  看:添化学物致畸形 闻:催熟水果无香味

  常见水果过量使用化学剂危害人体健康消息出街后,引起市民关注,不少市民希望了解更多购买安全水果的常识。为此,记者日前采访了广州市果树专家。专家提醒市民可通过目测、鼻嗅的方式辨别安全水果。

  如果是超量添加化学物质或者变质,都可以通过闻气味鉴别;目测则是看水果会不会特别大、或者因添加化学物质导致的畸形。

  看:首先要看水果的外形、颜色。尽管经过催熟的果实呈现出成熟的性状,但果皮仍会有不成熟的迹象。比如自然成熟的西瓜,由于光照充足,瓜皮花色深亮,条纹清晰,瓜蒂老结;催熟的瓜皮颜色鲜嫩,条纹浅淡,瓜蒂发青。

  闻:自然成熟的水果,大多在表皮上能闻到一种果香味;催熟的水果不仅没有果香味,甚至还有异味。真正熟到好处的水果都有其特殊的香味,甜甜的很好闻。催熟的果子散发不出香味;催得过熟的果子往往能闻得出发酵气息;注水的西瓜能闻得出自来水的漂白粉味。

  反季节水果是否安全,专家表示,目前大部分水果都是通过物理方法使其反季节成长,包括剪修、环割、疏花疏果等方法,这些方法种植出来的水果是安全的。但确实有极少一部分水果是通过施加催化剂或膨大剂等化学物质使其反季节成长,市民要警惕这一类水果。林晓丽

  [声音]

  “毒”水果都是“以貌取果”惹的祸?

  目前,广州市食品安全信息网和中国食品网曝光了12种常吃的“毒”水果,涉及柑橘、荔枝、苹果、梨、葡萄、西瓜、香蕉、桃、桂圆、芒果、柿子以及大枣。“毒”水果多是超范围、超剂量使用化学药剂,严重威胁人们健康。专家提醒,商家投顾客所好才炮制毒果,因此市民应不要“以貌取果”,杜绝作假造毒行为。

  以前我是知道,以貌取人是会犯错的。现在我知道了“以貌取果”,后果会很严重,那是产生“毒”果的根源。

  如果消费者不“以貌取果”,那是否市场上就没有“毒”果了呢?恐怕也很难说。商家为了赚钱,在监管乏力的情况下,他们即便是不“造出”这种“毒果”还会“创新”出另外的“毒果”,惟一的目的只是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现在专家一直在“教育”消费者增长知识,一回“教育”我们判断是否有毒的大米方法;另一回又“教育”我们如何辨别“毒”水果的办法。反正,我们的大脑里完全充满了各种方法,但是即便是我们完全被“教育”好了,还是防不胜防,因为“算计”消费者的办法实在是太多了。

  我们不能老是被“教育”,何时我们能够放心到市场里面购物?

  说到底,“毒”水果不是消费者“以貌取果”惹的祸,而是监管不力的结果。诚然,消费者要懂得一些辨别的知识,但是他们却不可能是专家。如果买水果也要成为专家,那专家也实在是太多了。

  我觉得专家还是别奉劝消费者不要“以貌取果”,应多提醒监管部门多想想办法。面对这么多的“毒”水果,谁该感到羞愧?林卫萍


 
健康录入:echo    责任编辑:echo 
  • 上一条健康:

  • 下一条健康: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健康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被本站转载文章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站地址:http://www.wwfvip.com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健康
    精彩话题